积压三年的《无忧渡》播出后没让观众失望,任嘉伦携手宋祖儿演绎的古装志怪悬疑传奇,将志怪奇谈、悬疑探案与东方美学糅合,开辟了古偶剧的新赛道。
看到这部《无忧渡》,脑海里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聊斋志异》。儿时就喜欢看《聊斋志异》,因为作者蒲松龄通过奇幻鬼魅志怪的故事反映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善恶,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无忧渡》改编自半明半寐的小说《半夏》,细赏剧情的观众会发现,《半夏》也以“志怪故事影射社会现实”,在挖掘《聊斋志异》《山海经》《阅微草堂笔记》等传统志怪著作精髓的基础上,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绮丽画风、奇崛想象、深厚内涵与悬疑玄幻元素创新融合,将一幅奇幻风物志画卷铺展在观众面前,赋予剧集别出心裁的中式志怪美学魅力。
《无忧渡》采用单元结构叙事,串联六大篇章,虽然每个故事独立成章,但篇篇相连,环环相扣。这种创新式剧情设计,既能让观众享受支线剧情捉妖探险带来的乐趣,也能被贯穿全剧的男女主身世谜题深深吸引,引发揭露真相的好奇心。剧集采用“快慢双轨”的策略,既有紧张剌激的探案情节,也有温情脉脉的生活日常,构建张驰有度的全新悬疑叙事风格。
我刚刚追完的《赤练》单元,编剧对人和妖的设定跟之前的单元完全不同,讲述的是翻转版“农夫与蛇”的故事。编剧将蛇妖赤练设定为好妖,而将赤练所救的杏仙设定为伪善的恶人,最终剧情的反转也令人咋舌,引人深思。
我认为编剧在这个单元里把人性的贪婪、妖怪的纯善讲得很深刻,展示人分善恶,妖分好坏,不可一概而论,也警示人们提高分辨能力,看待事物要减少固有的刻板印象,少有偏见,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比如,剧中,儿时的杏仙曾经从猎人手里救下小赤练蛇,后来赤练受到菩萨的点化,拥有灵识,生活在法恩寺附近。来法恩寺烧香的善男信女都说这里的菩萨很灵,殊不知就是蛇妖赤练在积德行善。
杏仙在家中饱受折磨,又被恶邻骚扰,只能对着菩萨许愿。而赤练心怀感恩,便帮她除掉了丈夫和恶邻,一生行善积德的蛇妖为她犯下命案。听到杏仙想要换个男子身份活下去的愿望,他又将杏仙改头换面,用自己的蛇蜕将她变成自己的模样,帮助她重新开始。
看到这里,我想编剧应该会给赤练与杏仙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圆满幸福的大结局,没想到编剧脑洞大开,竟将这个故事变成善良的妖遇人不淑,险些丧命的寓言。
杏仙因为不满足于自己过清贫生活,竟忘恩负义,计划冒充赤练当琴技卓绝的白宁先生,去皇宫给皇上弹琴,从此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于是心生恶念,骗赤练喝下雄黄酒加害与他。
幸而赤练修为高深,只是失去法力,从此他独走天涯,不问人间世事。
从故事结局可以看出编剧很会设置反转情节,当人的贪念膨胀,妖的善良面临背叛,真心错付,一场“农夫与蛇”的反转暗流涌动,编剧的反套路思维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这个单元演员的表现也是相当亮眼,饰演蛇妖赤练的吴崇轩作为单元的核心人物,通过眼神、体态、表情和动作,既生动诠释出了赤练的妖异气质和纯善本性,又演活了杏仙假死换貌后的言行举止,打破了传统妖物脸谱化的塑造。
所以,从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来看,如果说奇幻皮相是《无忧渡》的诱饵,那对人性与道德的思辨才是其内核。剧集打破“人善妖恶”的二元对立,构建了一套基于东方伦理的善恶:人并非皆善,妖亦并非皆恶。
剧中伏笔很多,悬念迭起,融入不少传统民间文化元素,东方诡异异象重构给观众带来了猎奇体验爽感,无磨皮镜头呈现演员真实肤质,搭配晚唐建筑与山林实景,构建出瑰丽而又充满神秘感的人妖世界,这部剧为古偶剧创新提供了范本,尤其对《聊斋》《搜神传》《山海经》等IP的影视化开发具有启示意义。
后续剧情久宣夜和半夏的身份逐渐将浮出水面,究竟两人将会迎来怎样的挑战?前方高能一波接一波,大家可以一口气追到大结局,感受中式志怪诡异氛围、悬疑探案、思辨善恶结合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吧。
作者:锦鲤瑜,入骨影评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