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到1969年8月中、苏双方在珍宝岛大打出手。

中国在短短20年时间里硬刚了美国、狠揍了越南、直面了苏联,为什么我们如此能打,这其中除了战士们不畏强敌、不畏牺牲外,与毛主席的长远布局息息相关。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几乎不间断被迫打了109年战争,举国上下都极度厌战,中国从不会主动出击,挑起侵略战争,因而对新中国而言,爆发战争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敌人“来”,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中国。

从上世纪50年代伊始,中国周边就连续不断烽烟四起,美国、苏联等超级大国曾一度将战争的拳头挥向中国。确切的说,在新中国成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敌人不仅真的“来”过,而且随时准备卷土重来。毛主席说敌人“来”与“不来”看似截然不同,实则对立统一;仗打和不打、如果打会是什么局面,看似操之在人,实则操之在己。“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问题的核心就在“准备”二字。

关于准备,关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要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起。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切百废待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旧中国的苦难并未就此打住,新的战争威胁却紧随而至,在美国人的鼎力支持下,蒋介石疯狂叫嚣要反攻大陆。

百年积弱、急需振兴的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能依靠的唯有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1949年12月,毛主席出访苏联,次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加强友好合作,在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受到日本及其盟国地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要全力以赴提供军事和各方面援助。

新中国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国家安全又有苏联鼎力相助,毛主席判断:“当前的国际形势是有助于我们的”,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和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只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是能够阻止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



当时我国的安全形势是无后顾之忧的,在“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下,我国的东北、西北等地都是高枕无忧的大后方,主要的威胁都集中于东南沿海和美军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1950年美军公然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毛主席时刻关注着战争态势,并严令各部做好战争准备。



“我们要时刻准备应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位的建设,都是基于敌人就在面前这个情况来讨论和决定的。”

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连续打出五次战役的胜利。面对如此境遇,美国及其支持的蒋介石集团虽然在我东南沿海袭扰不断,但终究未敢越雷池半步,因而在这一时期毛主席判断虽然有小规模冲突,但不会爆发大规模冲突,总体来说形势是乐观的。

即便有苏联的鼎力相助,安全形势一片大好的前提下,毛主席仍不忘督促各部做好战备工作,提出应当持续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做好国际统一战线的相关事宜,从军事和政治角度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以确保一旦战事来临,我军能够立即予以敌人有力打击。

做好战争准备,就要有强有力的措施,首先就是要利用和平空档,利用好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基础大抓工业建设和防御工事的主角。

“说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来临,这是骇人听闻,我们要争取10年时间建设工业,打下稳固的基础,莫说10年,就是5年,我们也应该铆足劲在沿海专心发展4年工业,等第5年打起来再搬家。”

“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面对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境况,毛主席也从实战的角度出发,要求新建的工业企业选址尽可能向内陆、西部倾斜,这样,就能使工业布局趋于平衡,并有利于备战。为了以防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的攻势,我们还在东南沿海一带构筑了大规模、层次分明的防御工事。

美国人刚刚在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上签字不久,国际形势便又狼烟再起。



1954年法国大兵大踏步从越南撤离,美国人却接踵而至,掀起了对北越政权和越南共产党的又一轮战事。时隔一年,赫鲁晓夫又假借“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名义意欲侵占我中国领土,又在1958年炮轰解放军炮击金门是不负责任的行动,破坏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60年挑起中苏两党论战,致使两国关系急剧恶化,此外,赫鲁晓夫还致力于和美国缓和关系,进一步孤立中国。

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毛主席却气定神闲,他认为,当前的局势虽然错综复杂但总体而言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仍处于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下,因而不能放松思想上的戒备,随时准备应付可能的突发事变。



“仗打不起来,但要搞个保险系数。”

“不论什么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处着眼、来部署,我们都先准备好了就不怕了。”

毛主席十分明确,“能战才能止战,在战场上都拿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同样于事无补,如果一味地着眼于和平的打算定然会吃亏,唯有充分准备打仗才能有力震慑敌人。”

面对帝国主义的步步威胁该何去何从?毛主席认为,既然战争是怕也打,不怕也打,干脆不用怕,毛主席给大家鼓劲说:



“每天总是提心吊胆,在干部人民里头不鼓起一点劲。这是相当危险的。我看,还是横下心来,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

从毛主席的角度来看,要制止战争,做好准备,拿起武器才是首要前提。1953年3月,他回答美国客人的提问时说:“到全世界人们都不惧怕战争之时,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战争了。”

基于这种判断,毛主席提出战争准备要和经济建设挂钩,一方面要加紧训练民兵,让人民自己武装自己,以便在战争爆发时可以全民皆兵,让敌人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法自拔;二是要精兵简政,将省下来的费用用以高端武器的研发。

他建议先裁军100万,剩下的军费用以高端武器的购买和中程导弹的研发。并鼓励全体科研人员发扬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精神攻破尖端技术,要“两手抓”,一手抓科研试制,一手抓工业基础。

为了应对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胁,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核潜艇等武器。他说;“我们必须得有原子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想要拥有话语权,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原子弹、核潜艇,一万年也玩搞出来”。

除去物质准备,毛主席还抓紧政治动员、人员训练,他指示部队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在敌人“来”之前集中时间将需要的军事科目学习完毕,以备不时之需。

不论敌人来不来、何时来、怎么来,我们都要做好准备,确保“当帝国主义不管不顾向我国发起战略打击时”,我们可以立即予以有利还击。

指针拨回到60年代初,中苏两国日积月累的矛盾终于上升到争锋相对的局面,1960年7月,苏联一口气撤走所有援华专家,带走所有技术图纸,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难以为继。

1960年开始,苏联在我国制造多起武装冲突,酿成1962年的伊犁、塔城事件,中苏边境战云密布。南部也不安宁,美国政府在肯尼迪的授意下,其扶持的越南傀儡政权直接派兵我左右,严重威胁我边境安全。

在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危急形势下,1961年,毛主席在会见拉美客人时说了这样讲:“可能不打,但也可能打”,“按照社会主义阵营是不要打”,“可根据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说法,那就要打”。在这种形势下要做好最坏准备,因为“这么做了准备,也许可以不打。”

毛主席的意思通俗易懂,能战才能止战,从表面而言战争取决于人,但从本质上来讲打与不打的主动权也可以在自己手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会对敌人产生震慑效果,避免战争,反之敌人就会趁虚而入。

毛主席的话,很快就得到了验证。1962年,印度对我国提出的和平解决争端置之不理,在边境与我解放军大打出手。同年10月,解放军利用来犯印军战线较长,据点分散的弱点,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迂回、包抄,打歼灭战,一口气拔掉印军多个据点,将战争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0月24日,中国政府主动提出边界休战,双方军队停火并各自后撤2公里,印度政府心存侥幸,悍然曾兵,11月中旬起,解放军对来犯之敌予以狠揍。21日,中国军队单方面停火并后撤20公里,连续的败北终于让印军头脑清醒。

中印边境停火之后,边境的局势仍乌云密布,蒋介石集团一直对大陆虎视眈眈,1963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中国很可能在次年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制定了全方位向中国施压,甚至不排除采用技术手段来打击中国的核设施的作战计划。

形势危在旦夕,北边有苏联的步步紧逼,南方边境美军正张牙舞爪,西部中印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东南沿海蒋介石集团贼心不死。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处于四面楚歌中,面临空前严重的战争威胁。

面对十面楚歌、危险重重的局势,毛主席敏锐的察觉到了战争的威胁。但当时的中国既没有原子弹,也没有核潜艇,海军和空军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我们应对的策略依旧是老办法,放敌人“来”,然后“瓮中捉鳖”,依靠人民的力量将敌人消灭,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只能采用这种办法,这就需要较大的战略纵深,需要保存实力来打持久战。

然而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1963年4月25日,一份来自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作战报告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当时我国的基础建设状况和人口、工业地域分布于国防万分不利,全国14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一半以上的机械、化学和国防工业以及大量密集的人口。

试想一下,一旦战争来临,敌人将所有火力对准这些大城市,将是怎样的灾难。

为了应对这一境况,毛主席从战略角度出发,立足于核战争的前提下,提出了建立三线的方案。首次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

根据毛主席的构想,一、二、三线是根据我国地理区域开划分,将东部沿海和边疆等省化为第一线;中部城市为第二线;西南、西北和中部省区的腹地为第三线。

尽管高额的耗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正常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后世也有人对此喋喋不休,但是,当时复杂、严峻的形势,只有身处那个年代的人才有切身体会。

当然,接下来的美国“北部湾事件”以及中苏珍宝岛冲突,再次印证了毛主席高瞻远瞩、无人能及的战略目光。

苏联在珍宝岛战争中折戟沉沙,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大发雷霆。

根据美国人的报道,苏联曾打算对中国发动“原子弹袭击”。毛主席对此早就做足了准备,全国上下的企业立即转入军工生产,大家深挖洞、广积粮。起初因为备战而提出的三线建设再次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苏联最终放弃了对中国发射“原子弹”的计划,这其中肯定有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但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严阵以待。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直言,假如不是中国做了万全准备,苏联完全可以在30分钟内将中国的战略力量夷为平地。若不是事先准备充足,那将是怎样的灾难?

历史从车轮滚滚向前,但他使得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能战方能止战,想要消灭战争,手中的武器就是最好的利器,战与不战、打与不打,看似操之于人,实则操之于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