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消息,让韩国方面颇有些坐立不安。
外媒报道中展示的中国“海上构筑物”卫星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此次被曝光的“海上构筑物”是什么。此次被曝光的海上构筑物,并非此前外界猜测的深远海养殖平台,而是结构更大、功能更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这种平台原本是用于海上能源开发,但随着技术升级,它已可兼容多种用途,比如深海养殖、海洋科研、海上补给甚至应急防务等。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中国在苏岩礁附近不是简单建个“岗亭”,而是部署了一座“海上城堡”。
这套系统有几个突出优势:一是经济可持续。平台本身可以用于大型海洋养殖、渔业科研、海洋牧场等,不像韩国那种“摆设型建筑”,我们是真能把它用起来、有经济收益。
二是功能复合。平台可接驳补给船,具备停靠能力,还能设置直升机平台,保障人员轮换和应急处置。不仅能养殖、能观测、还能长期驻守。
三是低调有效。这种平台本质是民用设施,不会引发大规模国际争议,也便于在“非军事化”下巩固我们对该区域的主权。说白了——既不刺眼,又很实用。
简单讲,这就是我们在海上建起的一座多功能“浮动前哨站”。相比韩国早前在苏岩礁上“偷偷摸摸”安放的观测设备,我们的这一平台在规模、能力、持续性和正当性上全面碾压,不是临时应对,而是长期部署;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光明正大。
韩国在苏岩礁设置了多个钢结构平台
苏岩礁位于中韩之间的黄海中部,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东部沿海的海上要冲之一。
其地理坐标处于重要的国际航运线与渔业资源交汇点,因此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苏岩礁海域是黄海安全防御体系中的天然前哨站。
另外,苏岩礁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海底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同时也是海洋科研和气象监测的理想地点。
因此,无论从军事、经济还是科研角度来看,苏岩礁都是一块必须牢牢掌握的“海上支点”。
多年来,韩国一直试图在苏岩礁问题上做文章。虽然苏岩礁在国际法上属于“低潮高地”,本身不能成为划定专属经济区的依据,但韩国却试图通过实际控制、设置科研设施和钢结构架等手段来“制造存在感”,继而在未来划界谈判中争取主动。
他们的逻辑是“先占先得”,不断通过行政手段和象征性设施“刷存在”,误导国际舆论甚至形成既成事实。
而且从地缘政治角度看,韩国希望借此延伸其海上活动范围,扩大对黄海的控制力,在中韩之间的海洋划界争议中获取更多筹码。
但很显然,这一算盘,随着中国“新神器”的登场,已被彻底打乱。
事实上,苏岩礁自古以来就处于中国传统渔业活动范围之内。明清时期沿海渔民就在此海域进行捕捞与补给,旧时的中国海图与地方志中也明确记载了相关坐标与方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方一贯将苏岩礁视为黄海海域的重要一部分,并在多个外交场合明确表达对该区域的主权。
中国对苏岩礁的主权不容置喙
此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气象、水文等部门就曾多次在该海域进行测绘与科研作业,积累了大量历史和技术数据,形成了坚实的主权管理基础。
所以说,中国此次部署大型平台,既是现实策略的体现,更是历史主权的自然延续。
韩国媒体和军方近期多次表达所谓“担忧”,认为中方此举“打破现状”“影响地区稳定”。但说白了,他们的紧张根源在于:心虚。
多年来,韩国一直试图在苏岩礁问题上钻空子,不是搞科研站,就是放浮标、搭钢架,试图以“事实存在”来制造主权错觉。
如今中国“新神器”一出,不仅彻底打破了韩国的小算盘,还在事实上牢牢把控了该海域的主动权。今后,韩国若再想“趁虚而入”,不仅难上加难,而且极可能被国际社会识破其“小动作”的本质。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不仅巩固了对黄海主权海域的管控,更避免了硬碰硬的风险,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总而言之,对中国来说,黄海也好,苏岩礁也罢,都不是“你争我夺”的灰色地带,而是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主权范围。
这一次,随着“新神器”的竣工,中国再次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们的海域,我们来守;我们的权益,我们说了算。
而那些心里有鬼、妄图浑水摸鱼的国家,现在恐怕只能望“礁”兴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