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定式是历代棋手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局部最佳应对。然而,很多同学由于过度依赖定式记忆而丧失了应变能力,当棋局出现变数时,往往容易手足无措。


问题图:白1靠,是现在对付大飞守角最流行的入侵方式,对此黑2、4、6是常见下法,白该如何应对?


图1:目前白棋形势稍好。鉴于上方是白棋的厚势,白1的初衷是走成本图,与上方的厚势形成呼应。但问题图中黑4换了个方向打吃,让白棋回忆起曾经学过的定式。


图2:这是白方学过的定式,白1靠必须征子有利,进行至21时,白棋可以征吃黑子。


图3:如果黑方征子有利,则黑12可以长,白棋无法A位征吃,崩溃。


实战图1:考虑到上方都是白棋征子有利,白选择了1、3打吃的定式,但黑10拐时,白棋突然意识到,由于黑△一子的存在,A位连扳的下法已不成立。


图4:如果白棋继续按定式走3位扳,黑4、6、8可以直接吃掉白3、7两子。


实战图2:白棋只好1位断,寄希望于黑棋5位打吃,这样白棋可以B位反打断开黑△一子的联络。但黑棋显然不会上当。最终,白棋只能后手活一小角,而黑棋则在外围形成铜墙铁壁,形势大优。

白棋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可以看出,白棋过于依赖对定式的死记硬背,对于定式中的分支变化和应变策略却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白棋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

定式并非孤立的招式,而是为了实现特定战略目的而采取的战术手段。如果定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那么即使白棋走对了定式,最终的结果也不会令人满意。

在实战中,由于周围棋子的不断变化,定式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机应变。死背定式而不思变通,最终只会导致失败的结局。


正解图1:只要白棋还记得“与上方厚势形成呼应”的初衷,就不难走出此图,黑棋虽吃两子但子效凝聚,白大优。


实战图3:事实上,定式中并没有白1打吃的下法,白1有子是在白△靠、黑△外扳时白反扳三三形成的(具体可参考图2),而不是现在走。真正的定式白1就应该走2位打吃。这里只能说明白棋死记硬背,只记得定式的形状,连次序都记错了。


正解图2:即便在实战图3中白棋出现了失误,但倘若白棋能够抛开对定式的死记硬背,回归“与上方厚势形成呼应”的初衷,是否仍有可能走出本图的正确招法呢?事实上,对于业余棋手而言,有时忘记定式反而能摆脱束缚,凭借对棋局的整体理解和对局势的洞察,下出更具创意与灵动性的围棋。

总结

"定式是死的,棋局是活的。"刘仲甫《棋诀》开篇即言:"棋者,意同于用兵。"没有一位将军会机械套用历史上的战例,也没有一位棋手应该死板地复制定式。本局白棋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思维的失败——将围棋这一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艺术,降格为定式记忆的机械重复。

回到最初的棋局,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清空脑海中储存的定式,单纯从"与上方厚势呼应"的战略出发,或许能发现更多灵活多变的下法。这就要求我们下棋时不带成见地直面每一个局面。

定式学习如同孩童的学步车,是必要的过渡,却不应该成为依赖。当棋艺进步到一定阶段,我们必须有勇气抛开学步车,即使因此摔倒。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冒险,才能真正学会"行走",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围棋自由境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