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记者,前两天有个署名‘孙玉华’的市民给场部捐款,这个‘孙玉华’很可能就是我们苦苦寻找32年的那位‘爱花’啊!”4月23日,连云港南云台林场场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王三祥激动地给记者打来电话。
延福观玉兰花王古树
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连云港南云台林场东磊延福观内生长着4株古玉兰树,最大的两株树龄在千年以上,被称为国内最大的玉兰花王,树龄最小的两株也有400多年,由于受虫害和自然老化影响,1993年,这4株古玉兰树势走弱,甚至一度濒临枯死。当年,连云港市区一位前来赏花市民见此情景,为呼吁社会各界保护港城这珍贵的“绿色古董”,用署名“爱花”向“玉兰花王”汇来第一笔100元捐款,并注明“用于保护中国玉兰花王”,但其并未留下详细地址和姓名。此后每年在4月中旬玉兰花开前后,林场都会收到3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捐款,署名都是“爱花”,至2024年已坚持32年,累计捐赠善款达11000元。
玉兰花开如雪
“为了更好地把‘爱花’人士捐赠的善款用于保护古玉兰树,南云台林场于1994年投入资金10000元,设立玉兰花保护基金会,至今基金已累计达20多万元,为充分运用好玉兰花基金,林场设立了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并指派专人建档造册,精心管护,同时,每年坚持请林业专家为古树问诊把脉,确保古树健康生长。”采访中,连云港南云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江尧凯告诉记者。
玉兰花开如雪
4月21日,连云港南云台林场收到署名为孙玉华的热心市民寄来的1000元汇款单。那么这次汇款人孙玉华究竟是不是此前隐姓埋名的“爱花”呢?王三祥笃定地告诉记者,每年这个季节,只有一个人会给“玉兰花王”捐款,那么孙玉华肯定就是“爱花”!
玉兰花开如雪
王三祥的这个消息,再次掀起记者内心想要寻找那位曾经署名“爱花”市民的冲动。随后,王三祥把取款单的照片通过微信传给记者,记者看到汇款单上的汇款人为“孙玉华”,工作单位是“江苏省连云港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联系方式是一个手机号码。当记者兴奋地拨打取款单上的手机号码时,电话虽然接通了,但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拨打数次均是如此。
记者又根据汇款单留下的工作单位,记者找到了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该公司党群部部长周树成告诉记者,经过翻查档案,他们公司的确有孙玉华此人,而且曾经做过该汽车运输公司的工会主席,1970年3月参加工作,早在2008年就已经退休。周部长又从他所熟悉的该公司退休老同事的嘴里得知,连续32年署名“爱花”的捐款人就是孙玉华老人,她在工作时就一直乐于助人,为人热心低调,即使做了好事,从不愿意跟别人说。
古玉兰树今年的花量较去年增加了两成,繁花凋零后的古玉兰看起来枝繁叶茂,南云台林场职工由衷感叹,这位隐姓埋名32年的好心人“爱花”功不可没。
记者手记:心有清欢 岁月安暖
早在2007年,记者刚到连云港记者站工作时,就已经听说为了保护南云台林场东磊延福观景区里四棵濒临枯死的玉兰花王,连云港有位热心的市民在每年四月中旬前后,都会给南云台林场场部捐款,并且已连续15年,用署名“爱花”,捐款注明用于“用于保护中国玉兰花王”。记者当时就被“爱花”的事迹所感动,当年就曾尝试通过邮局、警方希望能帮忙找到“爱花”本人,无奈寻找多天都未果。这次记者从汇款单上找到了“爱花”——孙玉华老人后惊喜不已,在不同时段数次拨打其手机号码,但始终都无人接听。而南云台林场的工作人员,也如记者般希望能和这位善良的老人见一面,想对她33年来对玉兰花的爱护,当面说声“谢谢”。无奈,他们也联系不上孙玉华老人,在市区找寻了一天后无功而返。
孙玉华老人多年来汇款凭证
遗憾之后,旋即释然。或许是因为邮政汇款开始执行更严格的实名要求,老人在她第33次为玉兰花捐款时,没有再使用“爱花”这个化名。但一如过去的32年,她仍坚持着自己“沉默的善意”。那就不打扰了吧,知道了“孙玉华”这个名字,记者的敬意、林场工作人员们的谢意,从此有了一个更具体的指向,这何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结果。
取款通知单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全国重大典型——连云港新浦汽车站的“雷锋车组”,就下辖于孙玉华老人的单位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在这片浸润着善意的土地上,无论是感动了亿万国人的“雷锋车”,还是默默坚持33年的“护花人”,都令人赞佩与动容。祝福“爱花”的孙玉华老人,心有清欢、岁月安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