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见的观点:女孩子爱美是天性。
但放眼望去,你总能找到一个不讲究吃穿用度,甚至完全不爱打扮的女人,是她们太懒吗?其实不然。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这些看似“不修边幅”的女孩们,其实都有着同一类父亲。
来自父亲的价值观
在某综艺节目中,黄志忠曾指责过一些爱化妆的男演员:“比特么女人还女人!”
他为啥这么说?
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一代一代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男人崇尚的并非“漂亮”,而是更帅气、更有力量;
在打扮外貌这件事情上展现出“粗糙”,才是真正的“男性之美”。
而当男性的这种粗糙、实干的作风,落在他们女儿的身上的时候;
这些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的女孩子们,就会展现出看似“不爱美”,甚至是“邋遢”的表现。
董卿就是一个例子。
少女时期,她对着镜子打扮自己,她的父亲却在一旁泼了冷水:“土豆再怎么打扮也还是一颗土豆,有这个时间,不如升华一下内在。”
这样董卿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女人要靠内在的才华生存,而非外表。
所以你会发现,后来的她是那么的落落大方,甚至隐隐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豪放。
再比如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父亲苏大强相当吝啬,让苏明玉明白生存大于一切,更大于外表。
于是长大之后的苏明玉,不仅性格洒脱,还不爱打扮,永远都是那副极端“干净利落”的模样。
这就是荣格“父权情结”中提到的,父亲这个角色,作为女儿接触的第一个异性权威,其对女儿的评价,会被异化为女儿自我衡量的标准。
要不怎么说那些不计较外表的女孩都有同一类父亲呢?那就是她们的父亲,往往喜欢以自己的认知,去评价他们的女儿。
如果父亲在女儿小时候就告诉她们外表无用,那她们也就不会在乎外表。
父亲对女儿的重要性
在女儿成长的历程中,父亲这个角色至关重要,如果父爱缺失,也有可能换来女儿对自己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冷漠。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叫“自我展示回避”。
就是字面意思,女孩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拒绝对外展示自己。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她们不爱打扮自己。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孩子对亲情理解还不到位的时候;
如果他们感觉不到父母爱自己,就会觉得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进而引发他们在心态上的变化。
就比如假如你是董卿,你没做错什么,只是遵从自己的天性,却被自己的父亲泼了冷水。
年少的你,会觉得父亲是爱你的吗?负面情绪会让你觉得父亲不够爱你,但事实可能未必是这样。
总之,如果长期被父亲用“实干派”的目光冰冷打压,女孩感受不到认可和爱的话,就会导致“自我展示回避”,缺乏对外探索的勇气。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就有结论:
“长期得不到父亲正向反馈的女孩,会陷入‘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认可’的绝望心态,最终放弃对外表的经营。”
所以身为女儿父亲的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
拒绝与外表绑定
很多父亲会“一刀切”地认为,女性的爱美、展示美的过程,就是“软弱”的。
其实不然。
人本身就是由多种不同的特质构造出来的,并非非黑即白,也不是剃刀的边缘。
因此,不管是父亲还是女儿,都不要把女性的个人能力和外貌进行绑定,女子强大和女子爱美,这两者本身是不冲突的。
现在网上不是有个梗吗?
把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人称为“六边形战士”,这说明人本身就是可以做到兼顾多方面特质的。
作为女儿的父亲,要正确引导她们对美和个人能力的看法,让她们区分开这两者,对于她们的天性,要有正面的反馈。
只有这样,才不会磨灭孩子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出来的选择。
如果只强调“美貌无用”,反而是深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尼采说过:“你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你既不是你父母人生的续集,也不是你儿女的前传。”
我们要打破这些桎梏,才能让女性得以内外兼修,铸就强大。
-The End - 作者-思婷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