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别人找自己借钱

如果借钱,又怕对方出尔反尔,耍赖皮不还。

如果不借,又怕两人之间的感情受到影响。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但不知道如今的社会是怎么回事,一旦把钱借出去,要么就得做好别人不还钱的准备,要么就要做好为了把钱要回来装孙子的准备

在如今的世道,欠钱的才是大爷。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分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自己幸辛苦苦的“牛马费”。

如果被赖账,那可真的是比杀了自己还难受。

为了能保护自己的钱财,不让它被大风刮走,在借钱之前,最好立个字据。

除此之外,在别人找你借钱的时候,一定要先问这三句话。

一、问对方:借钱是用来干啥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借钱这事多少有点羞于启齿。

一方面,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借钱不就是从侧面反应出自己没啥存款

另一方面,借钱说到底是要求别人的,得低声下气地请求别人帮助,而大多数人自然都希望自己能有事不求人。

然而,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既然别人来借钱,那就有权力知道自己的钱被借去干什么了。

如果说对方真有困难,比如家人生病了等等,那可以考虑去借钱。

但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对方能不能还得起。

如果说对方是为了虚荣心超前消费了,那就让对方哪里凉快待哪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最糟糕的情况,那就是对方对借钱的意图含糊不明



一种是对方被诈骗了,所以急需钱。

我的同学曾向我借钱,问是什么原因,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口。

我说,如果你说不清楚借钱的原因,那我没办法把钱借给你。

逼问之下,才知道对方想要通过刷单赚钱,而学习费是一万块。

对于这种人,最好还是不要借。

因为对方既急功近利地想要钱,又没有智商分辨信息

借了钱,就像是投资一家快倒闭的公司。



另一种,则是对方陷入了网赌,总做着一夜暴富的白日梦。

如果给这类人借钱,那就做好打水漂的准备,99.99%的可能性要不回钱,剩下的0.01%交给奇迹。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垃圾人定律”,出自于大卫·波莱所著的《垃圾车法则》。

大卫·波莱写道,“有的人就像垃圾车,他们装满了废品四处奔走,到处寻找着倾倒、碰瓷、找茬和泄愤的机会。”

如果你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把废品全部倾倒在你身上。



对于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要尽量远离,不要和他们产生金钱上的纠葛。

否则,既要不回来钱,还把自己气个半死。

二、问朋友:对方平时的人品如何?

如果有人向你借钱,你千万别先着急借,而是打电话问问共同朋友是个什么事。

第一个问题,要问朋友对方有没有向他借钱?

第二个问题,要问问朋友对方的人品如何?

如果对方在过去都是有借有还,人品值得信任,那就可以考虑把钱借给对方。

但如果对方把共同好友挨个借了个遍,以前也没听说这个人人品怎么样,那就要小心了。



这类人借到钱之后,极有可能下一步就是注销手机号,借出去的钱,再无归还的可能性。

埃里克森曾将信用比作“心理货币”,一旦失信,就是心理破产的开始。

如果经常失信,那就会导致“心理契约破裂”。

每次不守信用,都会让双方的关系产生裂缝,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

借钱最讲究的是一个信用,如果对方信用不过关,那么就千万不要借钱。

三、问自己:能否承担起不还的结果

说到底,借钱其实只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真的遇到了难处,急需用钱,比如家人不幸患了重病。

另一类则是诈骗、网赌,想让别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当然,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考虑借钱给第二类人。



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人真遇到了难处,还钱就成了未知数。

以患病为例,有些病就像是烧钱的无底洞。

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能不能承担起对方还不起的结果

如果真心想帮助对方,借钱的额度也不要超出自己的负担能力。

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总而言之,借钱这种事,如果所借非人,那就会变成“借出去的是感情,收回来的是仇人”。

在借钱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多问问才能让借出去的钱最终还能回到自己的口袋里。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