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正以一场“绿”与“新”的变革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不仅以582公里海岸线上的“滩涂丹青”惊艳世人,更以绿色能源革命和产业创新实践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4月21日至4月24日,盐城市委宣传部、现代快报社共同组织“改革开放勇突破 绿色低碳当先锋——全国重点媒体盐城行”活动,来自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的负责人及记者走进盐城,并探访滨海零碳产业园、江苏普渡机器人有限公司、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等项目现场,在其视角下,盐阜大地呈现出一幅“绿”动发展、向“新”而生的壮美画卷。

追风逐光,向“绿”而行

盐城,这座拥有582公里海岸线、683万亩沿海滩涂以及4550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的城市,孕育了其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城市特质。


“长长的风机叶片每转动一圈,就可以发不少电,真的太神奇了!”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和海边参观调研中,记者们发出赞叹。近年来,盐城全力拓展蓝海风电开发,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到41家,已建成国家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区,现有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大丰风电产业园、射阳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东台风电产业园5家新能源装备园区,已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凝聚特色、优势互补的集聚集群发展格局。


风从海上来,海风吹来新产业。那么,盐城海上的风有多大?据相关专家测算,在盐城所辖海域,海平面上方100米高度处,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风机年等效满负荷利用时间超3000小时。这里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也是江苏打造“海上三峡”的主战场。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目前,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的20%、全球的10%,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该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24.21%,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的60.49%。

既迎风向海,又沐光而行。盐城同时也是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年均光照时间约2280小时,年发电利用小时数约1200小时,适宜光伏发电项目开发。截至目前,盐城集聚了天合国能、阿特斯、协鑫、润阳等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光伏电池片年产能84.5GW、光伏组件年产能120.4GW,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年产值超千亿元。此外,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辐射资源,盐城还进一步形成独具沿海特色的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产业园区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光伏开发新格局。

“绿色发展,始于足下。盐城利用本身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空间巨大。”潇湘晨报编委、大湘网总编辑魏伟是盐城人,看到家乡的绿色发展,让他非常震撼,“了不起!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盐城人对于新能源利用的智慧。”

敢为善为,“碳”路先锋

无限“风光”成就绿色经济。零碳产业园区的试点建设,是盐城探索绿色低碳智慧理念,进行模式创新与技术验证,打造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高地,赋能低碳经济走向更广阔未来的积极实践。


“没想到LNG超低温特性还可以应用到冻干果蔬、鲜花保鲜等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物上,这里的每一项技术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创造性的改变,必须点赞!”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鲜花冷冻试验互动环节,工作人员将一枝鲜花浸入LNG中,仅10秒钟内就被冻结,依旧保持原来的色泽与形态,大皖新闻编委钟虹看到鲜花保鲜的过程惊叹不已。


这是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挖掘“绿电+冷能”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该园区依托中国海油在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建设了国内首座年处理200万吨LNG的冷能交换中心,积极发展冷能发电、冻干食品、冷水鱼养殖、冰雪休闲等冷能产业。


先行先试、敢为善为。盐城作为全国首批、江苏首个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聚焦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的“五化”建设路径,在射阳、大丰、滨海开展试点,打造零碳产业园,推进绿电就近就地消纳,竞逐零碳新蓝海。

获得碳积分,可直接兑换成代金券;在“访客碳足迹认证处”,可生成碳中和证书……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绿色行为即财富”的标语正演变为现实。零碳社区、零碳长廊、零碳公园、零碳公交、零碳市政……诸多场景在盐城得到落地应用,零碳理念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零碳生活在盐城有了生动模样。

“盐城的绿色低碳做得特别好,很多零碳园区实现了降本增效,走在了许多城市前面,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在南方周末报社华中区域中心总经理孙丽看来,盐城是一座让人打开心扉之地,催生出的千亿级产业链,正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点绿成金,向“新”而生

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盐城如何把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态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起势,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各方正拭目以待。


2025年,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机器人已经站到科技舞台的中央。江苏普渡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盐城市建湖县,该公司机器人卖到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3%,排名第一。展厅里,几台拥有小巧车身、智慧大脑、持久高效的机器人正在工作。

“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变身‘智能服务生’,体现了当地‘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生活报社副社长安刚饶有兴致地与机器人进行互动。“看到盐城机器人产业发展得非常好,我们感觉很振奋。”大河报新闻部主任陈朋冲表示,机器人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新赛道,在这里看到了盐城制造的新势力。

眼下,由视听和“视听+”共同组成的跨媒介跨行业跨平台的数字视听产业,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最活跃力量、最重要引擎之一,也是绿色低碳发展“点绿成金”的新通道。


借助裸眼3D显示技术影像正“悬浮”在空中、100台超高速相机瞬间抓拍360度人像数据、1秒生成180张高清照片、3分钟建成数字人……走进长三角(盐城)数字视听产业基地,数字经济发展的奥秘让人眼花缭乱。该基地涵盖创新孵化、仿真交互、虚拟现实、“短视频+”、“AI+”等视听领域细分产业赛道,为文旅、教育、政务等场景量身定制“数字方案”。一年多来,基地已集聚链上企业113家,实现产业开票超100亿元。“非常震撼,我深刻感受到盐城在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魄力。”华商报总编辑杨君认为,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以生态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盐城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路径。一座向海而生、因绿而兴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邀请世界。“这就是盐城!”参观媒体记者齐呼,“我,在这里等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振军 顾潇/文 顾炜 刘畅/摄

(部分图片由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