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凭借6张图,她在国内国外狂拿大奖。
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层层分明的色彩,无处不在的非遗元素,可爱的冒险角色,仅仅6张图,你的脑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电影情节。
这就是白脑绘和她的《年》,刚刚拿下第三届全国插画扶持计划(CIAC)银奖。同时还斩获Society of Illustrators(美国插画协会)的Jury Selection(评委会选择奖)。
作为一名低调的画手,也许她的粉丝并不多,但却斩获了CIAC评委的超高赞誉:
能力全面、极富生命力、令人信服……
岑骏
刻画引人入胜,充满细节,画面故事性极强,作为一个系列,作品呈现一个非常让人信服其存在的想象世界,这是优秀作品才能传达的感受。
李超雄
特别喜欢这个题材,作者能力非常全面,无论构图、设定、用色、造型都非常精彩!耐看!
Decue Wu
人物设计特别而生动,富有生命力;作者利用强烈的光影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还塑造出情绪和氛围,赋予作品丰富的叙事层次,光影结合互补色(如蓝橙、红绿)的运用,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构图巧妙,画面元素的排列与取舍极具匠心,避免繁杂,同时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于核心内容;采用多样化的透视方式,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纵深感和运动感,打破静态画面的局限,营造出如电影般的动态视觉体验。
与粉丝百万的超人气选手相比,白脑绘像是半路杀出的“恐怖新人”。
但实际上她在插画这条路早已深耕多年,是通IP、晓动画、玩手绘、懂板绘的全能手。
01
10年,3版,6张图
她画“年”让所有人信服
《年》讲述了每个中国人从小听到大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来到村子专吃飞禽走兽和小孩,‘夕’来到的这一夜也被称为‘年关’。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年’出现,他和村民们制作了无数灯笼,将害怕光亮的怪兽赶跑,自此怪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出现。这一天便有了名字——除夕。”
《年:侦查》
而画下这组作品,白脑绘也经历了将近10年的时间。从暗黑手绘,到温暖奇幻,《年》的诞生,每一笔都精雕细琢。
CIAC
请跟“CIAC插画艺术家”的读者打个招呼吧!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呗。
白脑绘:哈喽大家好,我是白脑绘!很高兴认识大家,也很高兴能被大家认识。
我是一名“半自由”插画师,因为我同时是一名大学老师,每周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教书。我是南京人,也住在南京。
我最近一边忙着赶IP项目的稿子,一边忙着上课和审阅毕业生的论文,偶尔挤出一点时间用来画新的创作,但进度十分缓慢……
CIAC
您是怎么了解到CIAC比赛的?同时恭喜您拿下银奖,说说获奖感受吧!
白脑绘:知道CIAC比赛其实是个美丽的巧合。第一届作品展开幕时,我的表弟(他也是一名插画师)去现场观展,回来告诉我,他在入口海报的“优秀指导教师”名单里看到了我的名字——白雨。我这才知道,原来有学生在投稿时把我列为指导老师,也因此第一次了解到“全国插画扶持计划”这个比赛。
后来翻阅第一届CIAC的公众号推文时,我就被这个比赛的高水准吸引了——毕竟创办人是金城老师啊!而且评委阵容都是业内顶尖大咖,其中不少还是我崇拜的前辈。再加上获奖作品个个精彩,这样的比赛,怎么可能不厉害呢?
这次能在CIAC斩获银奖,真的既惊喜又荣幸!投稿时其实没想太多,直到公布名单才知道原来还有奖金,简直是意外之喜!再次感谢组委会的认可与鼓励,我会继续加油的!
《年·启程》
《年·引诱》
CIAC
您在小红书分享《年》的创作经历了将近10年的时间、多版本的修改过程,可以聊聊这部作品的成型过程吗?当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白脑绘:《年》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经历了1.0、2.0和3.0三个重要版本的发展演变。十年前,我在美国求学期间,一次节日主题的贺卡插画作业成为《年》1.0版本的创作契机。当时老师要求完成一幅作品,我选择描绘"年"与"夕"大战的场景,希望通过画笔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中国"年"的起源传说。这个简单的插画作业,成为了《年》最初的创作雏形。
2015年旧金山艺术大学Spring Show
在辅修Visual Development(视觉发展)专业时,我将《年》升级为2.0版本。这是一个完整的作品集项目,包含角色设计、道具设定、分镜脚本和场景构建等内容。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我进一步完善了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整体艺术基调,使作品呈现出更丰富的叙事层次。
去年,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我终于有机会将《年》的故事完整呈现,于是完成了3.0版本。这个历时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2.0版本的创作过程。Visual Development专业是服务于动画、电影和游戏产业的前期制作学科,堪称美术领域的金字塔尖。它不仅要求创作者精准掌握构图、光影、色彩、人体结构、表情动态等基础要素,更强调画面所传达的情节与氛围必须准确到位。记得每次完成作业时,我的手都会不自觉地颤抖——因为每一笔落下去都关乎作品的成败,这种专业要求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正是这种严苛的训练,让我最终突破自我,在艺术表现力和叙事能力上都获得了质的飞跃。回首这段学习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但收获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年》1.0版
CIAC
最初《年》的1.0版本是手绘的,且笔触、用色、线条、留白等更有国风的狂野。为什么会有后来的转变?
白脑绘:在创作历程中,三个版本采用了不同的创作媒介:1.0版本因贺卡作业的出版属性,选用了透明水彩与彩铅的手绘方式;2.0版本由于Visual Development专业的课程要求,转为数位板绘创作,这种媒介更便于团队协作与后期制作。
角色与场景设计经历了显著的迭代升级:
最初设计的年兽"夕"采用了较为惊悚的造型——若隐若现的黑色鬼影形态。在2.0版本创作期间,来自皮克斯的外聘导师提出了关键建议:"迪士尼作品之所以能获得高票房,在于其'合家欢'的普适性。反派角色的恐怖程度需要控制在老少皆宜的范围内。"这番启发让我重新思考设计方向。在查阅中国传统布老虎形象时获得灵感,最终将年兽重塑为融合布老虎元素的萌趣造型,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符合大众审美。
场景设计同样经历了重要演变:2.0版本偏向迪士尼风格,中国元素较为薄弱。在去年创作3.0版本时,我全面更新了场景设定,采用中国山水画意境与江南古镇建筑特色,使作品的文化表达更加纯粹准确。这种迭代不仅提升了视觉表现力,更强化了作品的文化辨识度。
《年》2.0版本
CIAC
《年》中有一幅“点灯”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小镇的布局、镇民的行为都画得非常细致,这幅画您大概画了多久?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白脑绘:在创作过程中,绘制正稿仅用了三天时间,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前期的构思与草稿打磨阶段,这是最耗费精力也最具创造性的环节。
这幅作品在技术上主要面临两大难点:首先是**透视的精准把控**——由于采用了三点透视法来呈现这座结构复杂的小镇,每一处建筑的透视关系都需要反复调整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其次是**视觉焦点的布局**,这涉及到画面构图的核心要素:焦点位置的选择、黑白灰层次的对比,以及主次光源的协调控制。
左右滑动查看大图
白脑绘:小镇的场景设计灵感来源于我早年在浙江乌镇的采风经历。我参考了当时拍摄的古镇照片,选取了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样式融入画面。
乌镇采风 白脑绘摄
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我在小镇的各个角落都精心设计了丰富的微型场景:街边酒馆正在营业,路人围坐下棋,骑马者匆匆而过,居民忙着悬挂灯笼……而远处灯火通明的大饭馆里,食客们或享用美食,或倚窗眺望街景,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动的市井气息和生活质感。
《年·点灯》细节展示
CIAC
《年》的构图很出彩,参考了唐代宫廷画以及宋代山水画。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向学习借鉴中国传统画作?如何做到古为今用?
白脑绘:中国传统绘画的借鉴价值,远不止于视觉元素的简单挪用,更在于领悟其含蓄深邃的美学智慧。古人作画讲究"意到笔不到",以留白造境,借物抒情——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表达方式,恰是当代视觉艺术最值得汲取的养分。真正的传承,是要让传统美学中那种欲说还休的诗意,通过当代的视觉语法获得新生。就像古典诗词的"兴象"手法,我们完全可以用插画构建具有多重解读空间的意象系统,让观者在"似与不似之间"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古为今用的核心在于:把传统美学基因解码后,用当代视觉语法重新编码。就像《年》的创作,既保持了"吴装"的典雅,又通过动态模糊和镜头拉伸强化了叙事张力。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要让传统养分真正融入创作者的血液,再自然生长出新的形态。
《年·侦查》
《重屏会棋图》周文矩
CIAC
《年》中有大量的非遗元素,这些繁杂的元素,如何巧妙地安排进画面?是否有需要取舍的部分?
白脑绘:在创作中,视觉元素的运用绝非简单挪用,而是需要根据具体场景、氛围、世界观、年代背景和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改编。
例如,布老虎口腔和身上纹饰的灵感源自古代庙宇神像的衣袍图案;而《年·点灯》中融合建筑元素的大型灯笼、以及画面底部的青花瓷宝塔造型,都是在传统灯笼和宝塔形态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这种创作方式,正是站在古人智慧的肩膀上,赋予传统元素新的生命力。
青花宝塔孔雀纹盘(网络)VS《年》灯笼
“年”的造型灵感、细节设计
根据乌镇屋顶设计的灯笼
创作的第一步是构思——画面想要传递的情感基调,直接决定了构图方式、光影处理、角色表现和整体氛围的营造。这个过程就像导演统筹一部电影:需要精心安排"演员"(角色)的位置与神态,布置"灯光"(明暗关系)的强弱与范围,调整"镜头"(视角)的高低与焦距,每一个细节都服务于最终的情感表达。
创作的最后一步,我称之为"不忘初心"的检验阶段。无论创作过程中经历多少调整与修改,最终画面所承载的核心情感必须始终如一。创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技术炫耀,而是通过视觉语言准确传达情感与内涵。毕竟,当观众欣赏一幅插画作品时,没有旁白和解说,画面本身就必须具备完整的情感叙事能力。
《年·启程》局部
CIAC
角色设计上,“年”的两个发包、半袖装、草鞋等很有意思,主角的设计有什么巧思?怎样在细节中体现角色性格?
白脑绘:"年"的形象设计最初源于中国传统年画娃娃的灵感启发。在最初的草图阶段,我为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球形发髻,而后又下意识地增加了一个,意外发现这种类似冰糖葫芦的叠层发型颇具特色,于是便将其确立为标志性造型。考虑到"年"长期在野外生活的设定,服装采用了便于活动的半袖设计,既符合角色背景又增强了实用性。
在性格塑造上,"年"被设定为一个阳光开朗、富有冒险精神的E人。他的每一个动作表情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完美契合其活泼勇敢的性格特质。从造型语言来看,"年"的整体轮廓由多个圆形构成——这种流畅的弧线不仅赋予角色灵动可爱的视觉感受,更通过基础几何形态传递出开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CIAC
再来聊聊色彩,你在《年》中使用了互补色(蓝橙、红绿、红蓝),画面视觉冲击力很强,您有什么色彩心得?如何让画面更有层次但又不显得杂乱?
白脑绘:在我平日创作和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提醒学生们要在色彩设计上做个有"心机"的人——要善于调动自己掌握的色彩知识来精心规划画面。
我个人在色彩设计时尤其重视画面的黑白灰布局,因为这是所有色彩表现的基础。具体来说,需要先理清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的明度关系,其次要重点处理好画面"焦点"区域的黑白灰对比。这个"焦点"在传统国画理论中被称为"画眼",是整幅作品最吸引观者视线的核心部分。有时候画面会采用更复杂的视觉引导设计,比如在我的作品《年·准备》中:第一焦点是主角"年"的形象,通过他的视线引导至第二焦点——大型动物花灯,再顺着花灯的尾部线条自然过渡到第三焦点及周边环境,形成完整的视觉叙事链条。
要营造层次分明而不显杂乱画面效果,关键在于确立明确的主色调。没有主色调控制的画面容易显得幼稚散乱,缺乏视觉重心。我的经验是主色调应该占据画面70%左右的面积,剩下的30%可以自由搭配其他色彩。需要注意的是,主色调可以在明度和纯度上进行丰富变化——只要保持色相统一,就能确保整体画面的色彩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这样的色彩规划方法既保证了画面的视觉秩序,又为创作保留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02
保持真诚,你最终会找到“个人风格”
“找到个人风格”“画出成名作”或许是每个新人画师最难突破的第一步。
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沉淀,对于白脑绘来说,《年》就是其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白脑绘尝试新画法
CIAC
《年》算是您找到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吗?也许所有插画师都会被“找到个人风格”难住,您有什么心得及建议?
白脑绘:许多观众初次看到我的作品时,常常误以为是团队创作的成果——因为我的绘画风格总是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我常笑称自己在艺术风格上是个"不专一"的创作者,因此《年》只能算是我众多风格探索中的一次尝试,很可能下一部作品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视觉语言。
这让我想起一位艺术家在访谈中的精彩比喻:"风格的形成犹如建造楼房。每个艺术从业者从踏入专业领域的那一刻起,就在构筑自己的艺术大厦。可惜的是,太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复制他人的建筑,而非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这段话给我带来深刻启发,也成为了我课堂教学中经常引用的案例。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学生容易被流行趋势裹挟,在追逐潮流中迷失自我。但作为艺术创作者,发掘并坚守自己的独特性才是最重要的使命,不是吗?
基于我个人的创作经验,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它本质上是视觉表达经验的自然积累过程。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其主观性——一千位画家就有一千种视觉语言,因为每个人偏爱的表现元素和审美取向各不相同。所以不必焦虑,也无需盲从,只要保持真诚的创作态度,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年》局部
CIAC
或许也因为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原因,您的不少IP设计似乎看得出一些迪士尼的影子,您是如何平衡欧美风格与中国文化的?
白脑绘:我在美国旧金山攻读研究生时,学校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往北驱车20分钟即可抵达皮克斯工作室,往南飞行半小时就能到达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这种区位优势让学校汇聚了许多来自迪士尼、皮克斯等顶级动画工作室的导师,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作品中"迪士尼风"的由来。
不过,我从未刻意追求或改变某种特定风格,而是始终保持着自然创作的状态。即便长期浸润在迪士尼风格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对既有风格进行独特的"再创造",最终呈现的效果往往是似曾相识却又独具特色——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希望观众看到我的作品时,能感受到这是一种独特的"白脑绘"风格。
作为一个在中国完成本科教育的创作者,中国传统美术的审美基因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艺术血液中。因此,我现在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东西方艺术语言的有机融合。Visual Development专业的学习经历对我的视觉叙事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我更注重通过营造氛围来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让画面更具电影质感。比如在创作《年》系列时,我特意采用了标准的电影宽银幕比例16:9,就是希望在这些扁长方形的画幅中,带领观众沉浸式地走进我所构建的视觉叙事世界。
夏季节气IP设计
CIAC
插画这条路似乎您的作品尚不算多,在插画这条路上,您是否有什么新的计划和目标?可以分享一下您正在做的项目吗?
白脑绘:其实我的作品积累已经相当可观,只是在社交媒体上一直保持着"佛系"更新的状态。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的业余时间大多被商业创作占据,因此能留给个人创作的空间确实有限。
目前我正在潜心创作一部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的绘本,希望能在今年内完成这个项目。至于我插画创作的终极目标——暂且允许我保留这个小秘密吧,待有朝一日梦想成真时,再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
皮影装置系列
CIAC
您的另一部作品《皮影世界》让青花瓷、日历、老虎等元素动了起来,您是否更偏好创作非遗相关的作品?
白脑绘:我对新鲜事物始终怀有孩童般的热忱,创作于我而言是一场纯粹的文化探索之旅。我的艺术视野从不设限——无论是非遗瑰宝还是寻常巷陌的文化印记,只要能够触动心灵,都会成为我笔下的风景。
在海外求学期间,班级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窗,即便美国本土同学也往往带着多元的文化底色。置身于这个文化熔炉之中,我既为文明的交融而惊叹,更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愈发清晰地听见内心那个越来越强烈的声音:要用艺术的语汇,向世界诉说中华文化的深邃与瑰丽。
皮影装置系列
CIAC
生活中的闲暇时间会做什么呢?什么爱好、生活习惯会成为您的创作灵感来源?
白脑绘:我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种治愈系的小确幸填满——工作之余,沉浸在电影、剧集和短视频的世界里,或是享用精致的甜点,这些都是我专属的"多巴胺补给站"。骨子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宅女,即便是寒暑假,也最享受居家时光:和爱犬玩耍、带它散步,在悠闲中寻找生活的韵律。
闲暇时,我会通过旅行开拓视野,研读专业书籍充实自我,在社交平台捕捉新鲜资讯。灵感来临时,手机备忘录便成了即时的创意容器;而更系统的构思,则会郑重地记录在纸质笔记本里,让每个想法都能落地生根。
CIAC
您是怎么喜欢上画画的,是否受到谁的影响成为插画师?在创作之路上,哪些艺术家对您影响最大?
白脑绘:童年时的我是个"重度i人",安静得几乎隐形——家人常常以为我不在家,其实我只是默默窝在房间里,可以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让我能像静物一般趴在桌前画上一整天,这份惊人的专注力大概就是那时练就的。记得小学一年级时,妈妈见我痴迷画画,便给我报了美术兴趣班。但从事美术设计的舅舅得知后却极力反对:"美术最珍贵的是创造力,而程式化的教学反而会扼杀它——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于是,在舅舅的建议下,我继续着自己的"野生创作",随心所欲地画到小学六年级。直到某个晚饭时分,家人郑重地为我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议题是是否要将美术作为未来的职业道路。他们承诺会全力支持,但唯一的条件是:一旦选择这条路,就必须坚持到底,永远不能轻言放弃。就这样,我的艺术人生正式启航。
虽然不追影视明星,但我可是艺术界的"专业迷妹":为了Tonko House的签售会,我场场必到,最后连创作者都记住了这个忠实粉丝;为了和仰慕已久的Ryan Lang搭话,我硬是在动画展会上堵住他尬聊了半天;至于蔡皋老师,我还在研究如何制造一场"完美偶遇"。这些大师各有所长——有的是光影魔术师,有的是质感掌控者,还有的是非遗美学专家......他们的作品就像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不断滋养着我的创作。
Ryan Lang作品
CIAC
创作抓狂、陷入瓶颈的时候,您会做什么?
白脑绘:当灵感枯竭时,我最爱走出家门,启动艺术家的"高敏感雷达"——在街头漫步时捕捉光影变幻,在咖啡馆观察行人百态,或是与好友畅谈中碰撞思想火花。这些时刻总会有意外的灵感闪现,这时我会立即掏出手机,将那些转瞬即逝的创意碎片或有趣对话一一封存在备忘录里。
而面对创作瓶颈,我的独门秘籍是潜入自己精心打造的"灵感宝库"——那个装满多年积累的图像资料硬盘。就像翻阅一本神奇的视觉词典,在漫无目的的浏览中,总会有那么几张图片突然点亮脑海,让停滞的创作之流重新涌动。
《火箭侠》系列
CIAC
说说您对CIAC比赛的寄语吧!第四届征稿也开始了,您有什么想对参赛者说的?
白脑绘:期待看到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插画的力量与美好,祝愿CIAC越来越好!
愿大家在比赛中突破自我,勇敢探索,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讲述属于你们的故事。插画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而你们的创作正是这种可能的最好诠释。
白脑绘作品
十年磨剑,一招刷脸。 最锋利的剑,往往藏在沉默的鞘中。
第四届CIAC已启动,这次,挥剑而来的会是你吗?
文章图片由@白脑绘提供
版权归插画师本人所有,未经许可请勿私自使用
编辑:挤酱斯基
【征稿信息】
第四届CIAC征稿开始啦!
15w+奖金,四大赛道,大咖评委阵容
也许下一个插画新星就是你!
(点击下图查看征稿详情)
【赛事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