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一流”高校成为多数人眼中的“顶流”时,上海理工大学却以“双非”身份悄然闯入全国百强,甚至超越了很多“双一流”,成为一匹让网友直呼“意外”的黑马。这所被称作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百年老校,究竟藏着怎样的逆袭基因?



若单看排名轨迹,上理工的攀升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流”突围。软科排名位于百强之列,尤其是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等学科稳居全国前30%。这种稳扎稳打的背后,是学校对“工科底色”的极致打磨——9个ESI全球前1%学科中,近半数是工程相关,工程学更是跻身全球前1‰,连华为、中国商飞都成了它的“科研合伙人”。



有人说,上理工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引擎,正全力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而上理工的学科布局恰好卡准这些“国家需求点”。它的机械工程学院与近500多家企业“结成联盟”,学生还没毕业就深受大厂青睐!康复工程专业更是在2024年软科排名中摘得全国第一,把医学与机器人技术“焊”在一起,直接对接老龄化社会的康复产业蓝海。这种“产业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敏锐度,让它的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居95%以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医院、各级康复机构从事康复器械的设计与临床适配技术服务,或是在智能设备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设计研发等。



在硬实力之外,上理工的软实力更是不容小觑。当传统工科院校还在比拼论文数量时,它已把实验室搬进产业链:学生开发的智能仓储方案落地企业生产线,教授们一边在《Nature Photonics》发论文,一边帮国产大飞机优化零部件。这种“学术不悬浮”的作风,甚至吸引了7名院士和80多位国家级人才坐镇,带领学生玩转光电制造、氢能源设备这些“未来科技”。



翻开上理工的成绩单:德国ASIIN认证的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项目……这些实打实的“国字号”背书,进一步证明了上理工的实力。更何况,在“双碳”战略和智能制造的浪潮下,一所能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装备系统等课程“拧”成教学模块的大学,很难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所以,当“双非”的标签逐渐被“黑马”取代,上海理工大学靠着自己的学科实力、硬核师资、以及对于学生的精细化培养在一众高校中脱颖而出。如果你是中分段考生、想在魔都上海有所发展,如果你想在工科领域当个持久发力的“潜力股”,这里应该是你不错的高性价比之选!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