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被各种新闻和热点所包围。然而,有些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就像电影里的故事,看似虚构,却往往能映照出现实的荒诞。
电影中的“除害”排位:从黑帮到“尊者”的恶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在电影里变成了一场犯罪排行榜的排位赛。周处就像黑帮杀手,在榜单上排老三;香港仔是犯罪团伙首脑,排老二;而真正的大佬是牛头。据相关电影剧情设定,牛头杀了6个警察,犯下50多起枪击案后,突然醒悟,知道“打打杀杀”没有好下场,于是化身林禄和,创办灵修院,成为了所谓的“尊者”。
在电影的逻辑里,拿枪杀人是最低等的恶,收小弟、雇枪手杀人是中等的恶,而像“尊者”这样通过思想控制,拿别人的钱还卖别人的命,还撇开自己犯罪事实的,才是最高等级的恶。“尊者”表面上无欲无求、恩泽苍生,背地里却男盗女娼、穷奢极欲、弄虚作假。陈桂林和香港仔开枪拿刀,顶多杀一人二人,可“尊者”一旦成立灵修院、静心会这类邪教组织,那毒害的就是一群人。当陈桂林开枪杀了尊者后,听到礼堂里欢快的歌声,他知道那些被洗脑的蠢货已经没救了。所以电影用“先杀尊者,再杀蠢货”的手法,表达了除恶务尽的决心。
现实的荒诞:“正义网友”的“除害”闹剧
电影来源于现实,现实有时候比电影还荒诞。就在电影周处除三害热映的时候,现实的网络世界里也上演了一场“正义网友除三害”的闹剧。他们一除“汉奸莫言”,二除“中国首富钟睒睒”。这些网友就像被“尊者”洗脑了一样,坚定地认为莫言亲日、立场有问题,西方给他颁发诺贝尔奖是别有用心;还痛斥农夫山泉,说其儿子是美国籍就是“汉奸做派”,抵制农夫山泉就是爱国。
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在外国品牌辱华事件频发期间,虽网友高呼抵制,但BBA等品牌降价后销量依然可观,日本韩国的“辱华产品”在国内也依旧畅销。这些网友的爱国热情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的记忆仿佛只有7天。
民族品牌的隐忧:从捧神到杀神的悲剧循环
我一直很担心鸿星尔克和比亚迪这两个民族品牌。鸿星尔克因为在河南暴雨期间默默捐款而被捧上神坛,比亚迪因为销量第一冲出海外而风头无两。然而,“爱国”这碗热流量饭,端起来是聚宝盆,一旦掉下来就是烫手山芋。哪天鸿星尔克出了点瑕疵,哪天比亚迪有了点问题,这些网友可能就会像当年围攻刘翔一样,对它们进行“杀神除害”。
网友们今天捧神,是因为背后可能有“尊者”推手,有对立情绪和热门话题带来的流量收入;明天杀神,是因为“尊者”吃干了“小盒子名利”,要换个目标了。就像当年六大门派围攻武当、围攻光明顶,表面上是伸张正义,实际上“尊者”们图的是屠龙刀、倚天剑、武林至尊的宝座和巨大财富的藏宝图,而那些被利用的蠢货却一无所知。
悲剧的警示:别让自己成为“炮灰”
除三害的周处,最后一害是除掉自己。可现实中那些在网上喊打喊杀的人,又有几个敢对自己下狠手呢?就像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里,金福南在现实的压迫下奋起反抗。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一天到晚在网上宣泄情绪的人,最后可能在现实里真的会受到伤害。
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贫富差距的拉大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让寒门子弟逆袭变得异常艰难。那些有上进心的年轻人,那些吃苦耐劳的小镇做题家们,在这个社会里可能会被各种不合理的规则和压迫逼到绝境。如果一个民族集体失去了感知痛苦的能力,失去了共情同胞苦难的心理,失去了为生民立命、为不公呐喊、为悲剧发声的勇气和担当,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不能再对这些悲剧视而不见,不能再让年轻的生命在重压下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