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文 /林鸿东
欧厝新近落成的艺术集市,几帧泛黄的渔事草图引起我的注意。经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出自当地已故老渔人王辉波(号海脚闲人,1945-2024)之手的画作,竟是老人逝世前绘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厝远洋大围缯作业实录。随图附记的《大围缯作业简介》手稿,更以亲历者视角为我们揭开这项传统渔法的神秘面纱。
王辉波《大围缯作业简介》原文:
大围缯作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生产主要作业之一,遍布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各地。大围缯作业渔船发展以机帆船为主,每船载重约40-60吨,装机120-150马力,子母船为一对。大围缯鱼网两脚各长130托(每托1.75米),网身长45托左右,每船17-18人,分为技术员(生产时操舵),老大(航行操舵),水手分为5级及无级,轮机专司机器、投网、起网,各司其责,协同操作。大围缯捕鱼时以子母船围曳形状。起网由人力兼起网机操作。捕鱼技术性高,是一种围捕鱼群的大作业。大围缯生产冬季以捕捞带鱼为主,春季以捕捞黄瓜鱼为主,其经济价值很高。本村发展大围缯始于1964年。建置第一对请教于连江县琯头镇东升大队,后自己生产。鱼网由村民王开垦领导编织,村妇女人人都是织网快手。渔船由村民王坊蒙带队自修自造。村人讨海认真,吃苦耐劳,耐受风浪,捕鱼技术很高,其带鱼生产最大网头有1000担(每担100斤),黄瓜鱼生产最大网头1500担,是厦门地区远洋渔业生产之最。渔船年年有增置,有改造,几年间发展至11对(22只)。其时村领导王文勅,王辉蔗,王坊吉。后来,由于气候环境影响,如渔场过度拖网,资源渐渐衰竭,渔民各自离船上岸,另找工作。几十年捕鱼生活也成了村民们的一段荣光记忆。
根据记载,大围缯作为我国沿海重要渔法,曾广泛活跃于苏浙闽海域。欧厝渔民自1964年起发展该作业,首对渔船技术承袭自“连江县琯头镇东升大队”,而后实现自主建造。每对子母船(福州称"雄雌船")由机帆船改装,总吨位达80-120吨,配备34-36名船员。作业时母船放网、子船牵网,两船协作形成直径开阔的合围圈,其网具规模尤为惊人——单侧网脚长达227.5米(130托),网衣展开足有78.75米(45托)。这种古老智慧与现代机械结合的捕捞方式,曾创造带鱼单网10万斤、黄花鱼单网15万斤的惊人纪录,鼎盛时期欧厝渔队拥有22艘远洋渔船,成为厦门渔业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值得玩味的是,王辉波笔下的"三大"特征:大船(载重40-60吨/艘)、大网(总长超300米)、大产量,恰与欧厝渔村的光辉历史相映照。据同安县志记载,这个以"讨海"为生的村落,早在清道光年间就建成避风坞,组建商贸船队通航津辽、粤琼及台湾海峡。新中国成立后,欧厝延续海洋基因,凭借村民自造的渔船、自织的网具,将远洋捕捞技艺推向巅峰。当年由王开垦率众编织的渔网,王坊蒙领衔建造的船队,在王文勅等村干部带领下,书写出"村妇皆织网快手,渔民皆弄潮好手"的传奇。
遗憾的是,随着渔业资源衰退,这支曾称雄东海的大围缯船队渐次退役。那些子母船并驾齐驱的壮阔场景、满舱银鱼闪烁的丰收喜悦,都已不复存在。然而,无论如何,上世纪长达几十年的大围缯历史,已经成为了老欧厝人至今念念不忘的光辉岁月。
1
2
3
4
5
6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