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辉 通讯员 周国庆 李洋

在英雄城市江西省南昌市,一辆醒目的交通安全大篷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田野乡村,犹如流动的“轻骑兵”和移动的“安全教育课堂”,所到之处总能点燃群众参与的热情。

今年以来,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以交通安全“大篷车”为纽带,创新模式,打造立体化宣教矩阵,累计开展活动超百场,覆盖人群近3万人次,让交通安全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城乡平安防线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让安全宣教“活起来”

2月28日,“大篷车”开进了南昌理工学院。

“骑行要戴头盔,安全是‘头等’大事!”学院广场上,人形机器人“南小翼”用俏皮的语言与师生互动,引得笑声连连。一旁的四足机械狗“犇犇”模拟复杂路况,灵活演示如何规避闯红灯、过街不走斑马线等危险行为。这场充满科技感的安全教育课,将交通法规转化为趣味互动,让师生“印象深刻”。

“以前觉得戴头盔麻烦,但看到机器人演示事故场景,才明白安全就在一顶头盔上!”大二学生小林感慨道。

活动现场,交警与机器人组成“巡逻小队”,实时纠正校园内电动自行车逆行、分心骑行等行为。科技元素的融入,让年轻群体在互动中主动接受安全教育,不少学生自发成为校园“交通安全代言人”。

在南昌市行知中学,四足机器狗“犇犇”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示了如何规避闯红灯、过街不走斑马线等常见的交通风险。“原来危险离我们这么近,以后过马路绝不看手机了!”一名学生说。

下沉基层:让安全知识“接地气”

在南昌县向塘镇山背村的祠堂前,一场“美丽乡村行”活动正火热进行。村民们围坐在“大篷车”旁,观看由本地采茶戏改编的交通安全短剧。“酒驾害人又害己,莫让杯中酒变成亲人泪!”演员用方言唱出交通安全警示,引得现场观众连连称赞。

“交警同志,我上次骑三轮车没戴头盔被罚了,今天才知道这是救命的事啊!”群众老万在知识问答环节抢答成功,领到一顶崭新头盔后激动地说。

农用车违法载人、无证驾驶摩托车……活动现场,交警用方言讲解农村常见交通安全隐患,一个个真实案例让村民们唏嘘不已。“以前总觉得乡间路宽车少,现在才知道,安全这根弦一刻不能松!”李大妈感叹道。

在南昌高新区昌东镇下尾万家村广场上,一场“模拟驾驶体验”吸引村民排起长队。通过VR设备,村民“亲身”感受疲劳驾驶导致的车辆失控。“这比说一百遍都管用!回家就得告诉儿子,开车千万不能犯困!”村民王大叔心有余悸地说。

以案释法:让安全警钟“震人心”

近日,在安义县龙津中学的操场上,“大篷车”播放的一段警示片让千余名师生屏息凝神——电动自行车逆行与货车相撞,瞬间支离破碎的画面,夹杂着伤者家属的痛哭声,让不少学生红了眼眶。

“以前总觉得事故是别人的故事,现在才知道,侥幸心理就是悲剧的导火索。”一名学生不由发出内心的感慨。交警趁热打铁,用“一案一析”的方式拆解事故原因:“头盔碎裂的瞬间,如果戴了合格头盔,生存几率能提高60%!”

触目惊心的数据搭配实物展示,让安全知识直击人心。活动结束后,放学回家戴头盔骑行的学生比例从不足三成跃升至九成。

在南昌肉联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一场针对务工群体的警示教育同样震撼。大屏幕上,一名员工因骑车接打电话酿成事故,家中幼子哭喊“爸爸回家”的画面,让全场鸦雀无声。“这比罚款更让人难受!以后上路,手机一定放包里。”员工老张抹着眼泪说。

政企联动:让安全防线“无死角”

在江西玉龙防水科技公司的车间里,一场《礼赞斑马线》快闪舞蹈,将交通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职工们边唱边记;在南昌艾依家居公司的安全课堂上,员工们观看完警示教育片后,自发签署“零酒驾承诺书”;在南昌申通快递的培训会上,交警与企业共同设计“安全驾驶积分制”,让文明出行与绩效考核挂钩。

“安全不是负担,而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如南昌申通快递企业负责人所言,“大篷车”通过“真实案例+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的立体模式,让交通安全从“纸上规定”变为“心中信仰”。

如今,越来越多的南昌市民主动加入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城乡道路上,头盔佩戴率显著提升,违规鸣笛、抢道行驶等现象大幅减少。

“普及交通安全法规,传播交通安全知识,提升交通安全意识,交通安全‘大篷车’载着科技的温度、基层的情怀和法治的力量,正驶向更远的道路。”南昌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它不仅是交通安全的传播者,更成为密切联系群众、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让“文明出行、平安回家”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