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 整理

编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态记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脉。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千载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街巷里弄间铭刻着泉城的历史年轮。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济南老地名》系列报道,通过口述史这一鲜活形式,让老地名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城市发展形成对话。

“那时候街坊们就像一家人,谁家有事搭把手都是应该的。”站在林立的高楼间,72岁的苏宝珍凝视着焕然一新的榜棚街,往昔的市井烟火在皱纹舒展间徐徐展开。这条六百年历史的老街,通过老居民的集体记忆,将半个世纪前的温情故事娓娓道来。

走入榜棚街路西11号院,跟着苏宝珍的记忆来到1959年。11号院虽然算不上豪宅,却是一处深宅大院。从大门穿过一条不到2米宽的小路,往里有20多米长。院的西头有个小套院,套院最后还有火柴厂的车间。


“最难忘各家窗台上永远温着的搪瓷缸,扫街时谁家来不及,邻居自然就帮着把活干了。”苏宝珍回忆道,院子七户人家独创“值日生”制度,甚至还发明了垃圾车暗号。每当听见铜铃声,院里此起彼伏响起“张家我捎带”“王家交给我”的吆喝。

榜棚街15号的“泉水铺子”见证着特殊年代的温度。“这怕是最早的无人店铺吧。”苏宝珍打趣道,一分钱一担水,大家购买水牌,买水时用水牌换水。苏宝珍轻抚着珍藏的水牌,这种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市井契约,成为老居民们最自豪的谈资。

每年元宵节,整条街巷便化作流光溢彩的民间艺术长廊。白菜灯、八角灯争奇斗艳,那时候花灯里有点蜡烛的,还有点小油灯的,其中苏宝珍父亲扎制的灯最是抢眼。每年一进正月,苏父便开始忙碌起来。“我爸爸不但给自己家扎花灯,还要给街坊邻居扎花灯。”苏宝珍自豪地说,其父亲给街坊邻居扎花灯从来不收钱。


“晚上六点点灯,九点熄灭。从正月十四挂到正月十六,过完了正月十五,街道上还要为好看的花灯颁奖。”看着发黄的老照片,当初花灯的光亮又一次照射到她的脸上,映得她的眼里五光十色。

如今的榜棚街已蜕变为现代化商区,但记忆的坐标从未消失。苏宝珍轻抚着街牌,玻璃里倒映着旧时明月。当问及最想留住什么,老人望着街心花园里嬉戏的孩童,“最盼的是这份‘远亲不如近邻’的情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