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深二模考试已结束,在语文阅卷的过程中,又一篇满分作文诞生。
深圳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高考模拟命题团队负责人葛福安老师为此写了一篇长评,发出了“激动、赞赏、骄傲!”的感慨,指出历来“吝啬”的阅卷组,破例赋予了此次深二模1号标杆作文满分。且在点评中,葛福安老师将作文全篇做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读者一道感受这篇满分文章的“多彩编织妙法”。
深一模、深二模的1号标杆作文,往往是高考优秀作文的前瞻,具有一定的标杆性与参考性,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大事君现将1号标杆作文全文及葛福安老师的点评全文转载于此,如今距离高考一月有余,希望广大学子和家长都能有所收获!
2025年深圳二模标杆作文1号作文(满分)
《未来不定,何妨吟啸且徐行》赏析
引言:
4月24日下午,深圳模拟命题细则制作团队开启了做细则的工作。
作文细则,最难的是1号作文的选定。常规的做法是大家共议商选,最终确定。有时1号作文我们并不给以满分60的赋分,即便是有瑕疵,但是,考场中如此特殊的写作环境却仍如此从容,把作文题目可能有的逻辑可能、题意缝隙、语言暗示等等都能体现出来,真是令人服气,相较于我们语文老师有网络、可手机、能删减等情况下写出的下水作文,还真的是那句“弟子不必不如师”!
寻常我们一模时不会给1号标杆作文满分,怕学生骄傲?也不全是。记得2018年深圳中学的温卓越同学在当年深圳一模中写了一篇《你孤单吗》的作文,我们给了59分,还引来几篇“商榷文章”,有文章里就说我们评分只看“颜值”,轻看内容,说什么“显然,深圳专家们最后集体评判打分59分,实在有点‘大方’”。嘲弄之情尚有一丝保留,其实他完全可以在给深圳专家加上引号,虽然这是他心里的真实想法。
其实完全可以把话说直白些,没必要用标点修辞。那样的话,我们会更感谢这些朋友的真诚,当时在这种反响中,深圳中学的老师们(刘艳平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深圳专家”)没有发声,而且“屏蔽”温卓越,不让那些高论一丝一毫入温卓越同学之耳,却又把意见中正确的好的地方,给温卓越同学探讨(而不是强行改正)。
后来2018年温卓越同学的高考作文以满分的形式被广东教育考试院推送发布。当然,看到那篇《你我的梦,中国的梦》的满分作文后,自然也有人说:“广东给分相当‘大方’。”还是同样的话语,同样的配方。
这就有了后遗症,我们变得吝啬,鲜以满分为标杆赋分。
但是,这次1号标杆作文,我们给了。
是的,是满分,60分。
标杆作文评定后,“深圳的专家们”让着我,总让我评析。我有时就放得比较开,随便写,写了好多字,因为啥?激动呀,赞赏呀,骄傲呀!
这次再骄傲一回,毕竟离退休的日子不远了。
这次点评,我还不按常理出牌,我用的是“以终为始”的方法,就从文章的结尾几句话看。理由是什么?有一句话叫“编筐编篓,难在收口”,也“妙在收口”。
而且,我把文章里的“收口”处几句话涉及的题目以及与前文的内容关联处,都做了涂色处理,会看的朋友,你可以去看这篇文章的“多彩编织妙法”。
这点评有点意思吧?
有,我刻意为之,对这样一篇文章,我觉得值!
【原题呈现】
【标杆作文1号】
【评分】
点评:一类文,20+20+20=60分
1号标杆作文为60分的满分作文,评定出这个“标杆”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应该说,这个满分的标杆1号文,对于绝大多数阅卷者和考生,标杆功能虽有却不大。但是,1号标杆成为人们的期待的必然,人们心中都试图为之画像,它毕竟是一次考试的最佳代表,是深圳二模考试的“样板间”,有其“孤高”的代表性和“泛众”的观赏性。因此,1号标杆难评也是自然,有时满分标杆卷会空缺,但这一篇,是满分作文。
如何点评,给其应有的评语,贴切不空泛,也能写出“满分评语”,这自然也难。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想了很久,决定用“以终为始”之策,即从结尾看,由“逆”得“顺”,看文章是如何做到“圆合无垠”一以贯之的。
结尾段:①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②我们青年人的人生底色上,需有重新出发的勇气和正视未来的信念,③我们依托于此,在连续的时间中,立足自我,向多彩未来出发,烟雨任平生。
第①句,引用屈原诗句,通过象征启程和追求,对应作文主题中的不确定性(第①段、第③段)、保持勇气(第①段、第③段)和信念(第①段“方能更好地在不确定性中抓住个人的主体性”),并作结构上的呼应点,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文化深度。
第②句“重新出发的勇气”和“正视未来的信念”,呼应前文论述的“即使…也没什么”的态度(第③段“我们能够在肯定句中找回被未来不确定性撕裂的个人主体性,并以此为支点去掌控看似“不可知”的未来”),而这种态度需要勇气(第③段“即使…也没什么”的达观态度给予了我们“人生重开”的勇气,正是在这种勇气的驱动下,我们才能以更轻快的“竹杖芒鞋”为心灵旅程保驾护航);而“正视未来”也与前文对焦虑的分析形成咬合关系(第②段“但这种想法也常给人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不安”)。
第③句,“连续的时间”则对应第④段中“在流动不止、变幻不息的当下”对时间流动性的讨论;“立足自我”也联系到文章核心观点“更好地在不确定性中抓住个人的主体性”的建构;“多彩未来”呼应开头的不确定性;“烟雨任平生”直接引用苏轼,与引用的“何妨吟啸且徐行”相呼应,且“何妨”就是取诗句中的“勇敢”“洒脱”之意。
题目里还有特别重要的词语“最好”,好像结尾段无意直接呼应。其实“我们依托于此……”已然表达了“最好”。而以此回望前全文,有2处“更好”(第①、第③段)作扣题标志,可谓滴水不漏,有“处处用心,时时在意”致密妙思。
这里想单独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理性与审美的融合之妙,其理与美的融合之妙,就在于文章所引用的屈原的诗句“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再就是苏轼的两句“何妨吟啸且徐行”和“烟雨任平生”,一为标题,一为结句。
“朝发轫于苍梧”象征启程应对不确定性(扣“未来不定”),“夕至县圃”暗喻快速变迁的时代特征(扣“加速社会”)。屈原原句本为追寻理想的神话旅程,在此转化为青年突破时空困境的隐喻,完美契合“在流动中锚定自我”的核心立意。其次,这句引用的名言中,动词“发轫”(启程)对应前文“重新出发的勇气”,“至”(到达)暗合“立足自我”的阶段性成果;这与标题中苏轼的“吟啸且徐行”与结尾段最后一句“烟雨任平”形成动态关联,隐含屈子出发、东坡徐行的妙合关系,从“朝发轫”的“未来不定”的迷茫,而“至县圃”则暗合结尾“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形成从焦虑到从容的完整心理积极转变,暗合题中之“转变”。
而这“转变”的核心动力,还在于“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从开头段的观点句处首次提出,然后在第③段再次出现:“找回被未来不确定性撕裂的个人主体性。”而这主体性正是伍尔夫那句“我有根,但我流动”中的“根”,而这里的“流动性”,则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主动性和控制感。这种“主动性与控制感”,正是“转变思维”来实现个体主体性的增强的,或者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掌控,或者如何在时间维度上重新定位自我。而能够实现这种转变的历史人物中,苏轼就是成功的一个。从这里,你应该明白,本文作者为何如此偏爱苏东坡。
总之,这篇文章得满分,不是“作”出来的,而是有“思维”:以细密而层次丰富的“思维立交”;有“思想”:文章紧扣“未来不定,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核心命题,从“如果…就不妙了”的焦虑思维,到“即使…也没什么”的达观态度,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和辩证性;有“文化”,以文化为“根”,显思想之“魂”,行思维之“脉”,浑然一体,佳作之实,不为虚名。
作者: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福安
编辑: ves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