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乌海就业服务花式出招暖民心
内蒙古日报记者 梅刚
“前几年身体不好,一直在家没工作,家庭经济不宽裕,前些天我在就业部门登记后,通过工作人员精准对接,找到了一份收银员工作,工资待遇还不错,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4月21日,家住乌海市海勃湾区的刘煜辉说。
今年,乌海市就业服务中心全力实施就业促进行动,从畅通供需对接、推动服务下沉、强化数字赋能、聚焦平台建设等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发力,着力打造均衡可及、普惠便捷、标准规范的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真没想到,参加直播带岗活动,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离家又近的工作,很开心。”大学毕业生周蕙说。
乌海市就业部门采用定点+流动、室内+室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今年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招聘活动88场,提供岗位2.7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6731人次。创新推出流动招聘进零工市场、进商场、进车站、进考场“送岗”等活动,方便各类群体就近求职、尽快就业。每月定期开展企业岗位收集工作,梳理形成“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和“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归集优质就业岗位2.8万个次,通过“乌海人社”公众号向社会发布。
“乌海举办的高校引才活动,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全新认知,我已经和当地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希望能早日入职上岗。”内蒙古大学学生小韩说。
春节过后,为扎实推动来乌留乌工程落实落地,乌海市人社部门先后赴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收到求职简历1362份,企业录用、面试通过120余人。
同时,乌海就业部门联合媒体开办首档就业创业指导类广播直播节目《“就”在乌海》,组织重点企业、培训机构、创业实体、职业指导专家走进直播间,提供政策指导、岗位推荐、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等服务,目前已视频同步直播63期。此外,深入社区、企业、校园等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摸排居民就业情况及培训需求,组织职业培训学校现场开展电子商务、手工编织技能培训活动。
今年,乌海人社部门上线“AI数字员工”,采取“数字员工+人工服务”双向协同模式,在全区率先实现失业保险业务“全链智审”。依托AI、OCR、RPA等技术开发数字员工,同步构建“即时审核+实时反馈”风控体系,实现业务全流程留痕可追溯、疑点数据智能预警,并通过全口径初审精准识别业务审核中的异常数据推送人工“点对点”核实,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累计审核业务2270笔,服务效率实现大幅提升。
乌海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孙娜表示,我们加快推进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贯通乌海市公共就业服务网、零工驿站、乌海直聘等多个求职招聘平台,打造集求职发布、岗位推荐、就业培训等就业信息资源于一体,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服务专员)五级覆盖的“乌海市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目前正在功能测试优化阶段,计划6月底实现试运行。
为暖心提供“家门口”就业服务,乌海市就业部门在街道办(镇)、社区、零工市场、商圈等人群聚集地共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7个,制定就业创业服务事项清单,统一服务事项,优化站点服务标准,将优质便民服务直接送到群众家门口,让辖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政策咨询、就失业登记、就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乌海市还上线运行“海勃湾数智零工市场”“海勃湾南部零工市场”小程序,集成岗位发布、智能匹配、政策查询等8大功能模块。自平台投入使用以来,新增注册企业499家,新增注册简历7594个,发布岗位数3002个,助力零工市场用工务工实现高效有序对接。
乌海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乌海市就业部门将着力打造“就”在乌海政策宣传品牌,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和知晓度。深挖岗位资源,按需组织开展各类招聘对接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持续做好各类线上平台完善、应用和推广工作,强化基层就业服务载体建设,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多举措为乌海构建更加高效、普惠的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赋能增势。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