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4月24日,乌克兰财政部长马尔琴科对媒体表示,乌美之间一项关键矿产协议仍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基辅方面正“尽快”推进谈判。就在一周前,乌克兰与美国签署了一份关于扩大经济合作的备忘录,明确提出将通过开发乌克兰的自然资源,开启所谓“重建经济”的新篇章。



但背后的现实,令人不安。所谓“合作”,本质是资源换援助,是用主权为战争融资,是乌克兰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一次彻底的战略性出卖。这份协议由特朗普政府主导推进,自其今年1月开启第二任期以来,已多次向乌方施压要求签署。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白宫会谈就围绕这份自然资源协议爆发激烈争执。根据多家媒体披露,特朗普要求乌克兰将矿产开采权与未来收益的大比例让渡给美方企业,并设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重建投资基金”,以此换取延续援助。而泽连斯基对此提出强烈反对,谈判因此破裂。

如今,协议再度被重新摆上桌面,意味着乌克兰方面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妥协。马尔琴科的表态虽措辞“合作”,实则透露出焦虑和被动。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和多位高级官员已集体赴美,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实为围绕这份协议进行密集游说与谈判。而所谓的“尚有分歧”,背后可能正是乌方在如何保住主权红线与换取美元之间左右为难。

乌克兰拥有欧洲最大的钛、锂、稀土等战略资源储备,是当前全球绿色能源与军工产业链中的“潜力股”。而在俄罗斯全面入侵后,这些资源不仅被视为乌克兰经济恢复的关键,也成为美国眼中不可错失的战略资产。美国表面支持乌克兰抗俄,但在资本逻辑下,“打完仗你就欠我一身债”才是根本逻辑。



这份协议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地缘政治层级的资产重组。美国看中的并非乌克兰的“胜利”,而是战后可控、可采、可操作的资源红利。从“租借法案”到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分配机制,再到如今的矿产控制权谈判,所谓“帮助乌克兰”已被彻底异化为“资源再分配”的政治工程。

问题在于,乌克兰民众是否意识到这份协议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当矿山的主权、地下的战略金属、甚至自然资源的利润分成全部被纳入美国监管体系时,乌克兰还剩多少自主经济能力?这份协议如果签署,势必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将乌克兰的国家发展绑缚于美资资本网络之中,陷入典型的“债务主权交换”陷阱。

泽连斯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乌克兰不出售主权,不换资源换援助”,但在战争拖延至第三年,西方援助不稳定、军队战力枯竭、经济崩溃的多重压力下,这种底线还能守多久?眼下泽连斯基政府即将面临一次关于主权与求生的终极抉择:要金矿,还是要国家完整。



这并非危言耸听,类似案例早已出现在世界其他地区。非洲多国早年以资源换取“重建贷款”,结果陷入数十年财政黑洞与产业空心化泥潭;拉美国家因主权换资本的模式被迫接受IMF长期监控。如今,乌克兰若接受“矿产援助”协议,亦是走上相同老路。

美国的战略计算并不复杂:与其无限制地持续军援一个战场边缘化的国家,不如提前锁定未来收益,通过投资协议将乌克兰变成美国地缘产业链的一环,战后利益稳稳在握。特朗普在白宫的高声争执不是意外,而是清晰展现出美方“投资收益化”的外交本质。

乌克兰若签下这份协议,将不仅出让地下资源,更将未来数十年的财政主权、政策空间、自主战略决策都纳入美国手中。这不是合作,而是重新殖民。这不是援助,而是新形式的掌控。这不是“自由的代价”,而是现代版的“债务殖民”。

所谓“我们正在尽快签署协议”,听上去是财政部长在执行任务,实则是一个国家在迫于现实之下发出的求生信号。在资本和武器主导的博弈中,乌克兰显然不再拥有议价权。而这份矿产协议,也将成为泽连斯基政府最沉重的一份政治遗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