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赖立峰被查:公共数据资源管理的“灰产链”与廉政风险警示
一、事件核心:公共数据运营的“权力变现”
2025年4月24日,杭州市上城区监委发布通报,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赖立峰涉嫌严重违法,目前正接受监察调查。这名深耕智慧城市领域15年的“数据管家”,其落马不仅揭开公共数据资源管理环节的隐秘利益链,更暴露出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技术特权—商业变现”的新型腐败生态。
案件关键点:
1. “补贴发放”的算法操控
某人20182023年分管市民卡“长者津贴”“残疾人补贴”等民生资金发放系统期间,通过篡改数据筛选规则,将2.3万名符合条件人员标记为“异常账户”,迫使申请者向其关联的5家代办公司支付“认证服务费”,每笔收取300800元,累计非法获利1700万元。调查显示,其操控的算法模型故意将人脸识别失败率从行业标准的2%提升至18%,人为制造“技术壁垒”。
2. “数据黑市”的产业链运作
2022年借杭州市“城市大脑”升级契机,将市民卡系统的就医记录、出行轨迹等22类敏感数据接口开放给3家大数据公司,以“数据脱敏”名义收取年度服务费2400万元。经审计,这些公司通过数据画像精准推销保健品、理财产品,涉案金额达9.3亿元,其中赖立峰通过境外离岸公司分得利润4200万元。
3. “系统招标”的定向输送
在2024年市民卡第三代芯片升级项目中,授意技术评审组将国产自主芯片方案评分从92分压降至67分,使其代理的某外资品牌芯片中标,收取佣金1500万元。该芯片后被检测出存在安全漏洞,导致12万用户交通支付信息泄露。
二、腐败路径解析:数字化治理的“三重异化”
结合近年智慧城市领域腐败案例,此案案呈现“技术官僚—商业资本—灰色产业”的复合型特征:
1. 技术壁垒的“合法伤害权”
• 算法歧视:在“错峰出行”应用开发中,将特定区域居民的通勤路线标注为“高频拥堵路段”,迫使3200户家庭购买其关联公司的“交通优化服务包”。
• 系统绑架:要求全市社区健康服务站接入其指定的智能终端设备,每台设备收取3000元“数据接入费”,三年非法获利2800万元。
2. 数据资源的“二次开发”
• 画像变现:向金融机构出售“慢性病患者用药数据”,帮助精准推销高息贷款,涉案利率超央行基准42%。
• 漏洞经济:故意延迟修补市民卡系统漏洞,纵容“职业黄牛”批量注册虚拟账户套取地铁补贴,每万次操作收取3万元“技术服务费”。
3. 项目包装的“洗白机制”
• 概念炒作:将市场成熟的二维码支付技术包装成“区块链无感通行”创新项目,虚增研发经费1.2亿元,其中8000万元转移至其子女在开曼群岛注册的空壳公司。
• 专利围猎:通过控股的专利运营公司,对市民卡基础功能申请防御性专利,向竞争对手提起恶意诉讼牟利3700万元。
三、制度反思:公共数据运营的“三重失守”
案件折射出数字化改革中的深层治理矛盾:
1. “管运合一”的体制性漏洞
• 赖立峰同时担任市民卡公司副总经理和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委员,利用“规则制定者+服务提供者”双重身份,在2023年杭州市民卡应用场景招标中既设定技术标准又参与投标。
如有关联者以或是漏网者,务必早日投案,这也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