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张泰来
4月25日,“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一起利用表白墙泄露他人信息的案件。
男子王某与女友刘某分手后,心生不满,将刘某个人信息以及部分虚假诽谤内容发布在表白墙上。甘肃天水警方调查后,对内容发布者王某处以行政拘留6日并处以1000元罚款。对于未尽到审核义务的表白墙运营人员李某,警方也做出了罚款5000元的处罚决定。
表白墙不是实体的墙,而是存在于一些社交媒体的交友平台,大多冠以“某某高校表白墙”“某某学院万能墙”等名称。表白墙接受校友匿名投稿,内容以表白交友、提问互助、失物招领、闲置物品交易等为主。运营规范的表白墙,不仅能帮助校友解决找寻失物、拼车等现实问题,更成为校友交流、传递信息的媒介,深受校友欢迎。
可是,由于多数表白墙由校友自发创建,有些甚至由校外人员运营,在运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监管,存在信息审核不严甚至审核缺失的问题。
此次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王某发布的刘某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显然不宜公开发布。但凡有一点法律常识和审核把关的意识,表白墙运营人员李某都应果断将其“拦下”。可是,李某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未尽到审核义务被处罚,对他来说一点不冤。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因为缺乏监管,一些表白墙乱象丛生,广告营销、失实信息铺天盖地。部分表白墙运营方甚至在利益的驱动下,刻意放低审核标准,对泄露他人隐私、诽谤等行为放任不管。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作为校内交友平台,表白墙可以“无厘头”,但不能无底线,更不能沦为发布他人隐私的“挂人”墙。整治表白墙乱象,正当其时。
目前,河南、山东等地部分高校已展开了表白墙规范管理行动,明确禁止未经学校授权的校内表白墙运营。同时,加大对表白墙的管理力度,督促运营主体建立完善的信息审核、发布流程。这很有必要。
值得关注的是,借 “捞人” 名义在网络上 “挂人” 的现象,并非高校表白墙或校内论坛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交平台及短视频平台之上,且校外比校内更为多见。
保护个人隐私没有校内校外之分。在整治校内表白墙乱象的同时,执法部门也有必要对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借“表白”之名泄露他人信息、骚扰或侮辱他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惩处。在处罚信息发布人的同时,还要追究相关平台的管理责任。如此,才能形成有力震慑,减少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