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称中国计划重新启动南美洲一个雄心勃勃的铁路项目,该项目有望联合3个国家,并提供一条直达亚洲的运输路线,而不依赖巴拿马运河。这条铁路项目不仅将改变南美洲的贸易路线,还将巩固中国在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影响力。

这个所谓的“两洋铁路”是旨在连接巴西里约热内卢州海岸港口和秘鲁钱凯港的项目,连接大西洋海岸和太平洋海岸,创建一条通往亚洲的新物流路线。建成后,该铁路将使巴西出口产品更快到达亚洲市场,而无需通过巴拿马运河。那么,如果这一项目实施落地,将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带来哪些影响呢?



其实消息一出,不光是美媒登了,秘鲁的《共和国报》也第一时间就刊登了这条消息,直接打出招牌“将取代巴拿马运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到目前为止,超过90%的巴西出口商品依然要通过大西洋航线运输。进入亚太,要么是北上巴拿马运河,要么是南下麦哲伦海峡,不仅大大增加物流时间和成本,而且这两条线路水文状况都不大稳定,麦哲伦海峡靠近南极自不必说,巴拿马运河现在除了面临政治操弄,而且水位下降也在影响运力。

而这个项目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巴西到秘鲁钱凯港的铁路网打通,让巴西的大豆、糖、玉米、肉类和能源矿产直接出口到亚太地区。这些年拉美国家转向亚太的需求量正在提升,很大程度上也是拜美国持续的贸易战所赐,以巴西一国、大豆一项为例,中国进口中的美国份额从40%锐减到18%,中间替代份份额的一大半给了巴西。真不知道是谁成全了谁。故此,对于巴西来说,这个项目还有个别名:“太平洋铁路计划”。

其实从巴西到秘鲁已经有了一条太平洋公路,从巴西的朗多尼亚州直通到秘鲁首都利马,当然这条道路本身也还在建设和升级中,如果能加上铁路,这条物流走廊的承载能力会进一步提升。所以这个项目对沿途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巴西和秘鲁来说,都有吸引力,巴西通往亚太的物流省了,秘鲁刚开通的钱凯港货运量又能大大提升了。

按照规划中的两洋铁路,东起巴西里约热内卢州,西至秘鲁钱凯港,全长约6500公里,途径巴西铁矿产区“铁四角”、戈亚斯州农业带、秘鲁安第斯山脉铜矿区等资源核心区,未来还有条件延伸至玻利维亚锂矿与阿根廷“锂三角”。南美四大经济命脉将在铁路沿线结合得更为紧密。

还不止于此,在更为宏观的层面,过去1/4个世纪,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增长了35倍,如今每年达到已近5000亿美元,中国是巴西、智利、巴拿马、秘鲁和乌拉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也是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和秘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如果铁路建成,各国可以通过次级道路网介入到这一铁路大动脉,区域合作也将更为活跃。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钱凯港可成为拉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商品走向亚太的枢纽,但东部更为深入的腹地,在不走海运绕行的情况下,确实需要横贯大洲的路网系统。所以某些对该铁路经济性和运输承载需求的质疑,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现实是这种内陆通海运输的模式,在拉美国家不仅有市场基础,并且基础还在不断扩大。但凡能在大洲人口与物产的腹地打上一条铁路大动脉,又怎么可能是亏本买卖?何况这条铁路的规划还两面通海。

当然,问题咱也都知道:在当地征地、环保的种种要求,相对欠缺的基建配套,尤其是这些国家内部政局的稳定与否,以及面对域外国家和既得利益群体的抗干扰能力。远的不去说,就说钱凯港,从秘鲁有识之士2007年开始倡议,到2019年寻得中国中远海运合作,就走了整整12年。哪怕在建设阶段,我们也时不时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哪怕到港口开通前短短十个月,秘鲁政府还一度想要收回中企的经营权,中间又是好一番博弈,直到对方出台法案确保中企经营,并在去年11月顺利实现开通。当夜的作业现场,该港也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预计每年将产生45亿美元的收入,并创造8000个工作岗位。

所以对于一个走出去的大国来说,只要地缘战略和经济效益过关,跨洲越洋去推动一项工程也是自身战略投送的一环,不用怕打持久战,更不能说一想到这个那个眼前的困难,索性放弃掉这一长远的目标。想当年,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哪一项能够掌握地缘和区域市场命脉的重大工程,没有经历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扯皮?

那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去理解,只有能够驾驭这样工程的国家,才配讲对这片区域、乃至对这个世界,有了可以布局和协调的能力,才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性大国。所以只要经济基础这一关过了,投资收益比能算出来,其他困难就不该是拦路虎,反而应当是踏脚石。其实中国投资钱凯港,很可能就是比肩上述伟大工程的一环。连BBC也承认,短短6年时间,一个小渔港已经变身南美超级大港,目标当不仅限于秘鲁,还包括如巴西内陆和阿根廷北部的资源输出。

而这个方案在当前时代背景还有着另一重意义,那就是向拉美、向世界给出了一份确定性、建设性的方案。这种反差对比是非常强烈的。确定性、建设性已经成了当前国际社会相对稀缺的产品,就在这两天天,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一场主题为“单边制裁对全球和平的影响”的非正式闭门会议,多国代表在会上批评美国的理由之一就是用破坏性的单边主义,削弱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可预测性。但要做到确定性、建设性,不是喊喊口号就算完了的,需要:

  • 1、证明自己能顶住单边主义的霸凌,甚至让对方每次挑衅的损失比自己更重。
  • 2、能够给出清晰明确的方案,带动兄弟们一起吃上肉。
  • 3、能够将方案化作实际,还能一点一点填充完善,芝麻开花节节高。

所以能够明白“两洋铁路”的意义了吧。更何况中国给拉美的不只是这一份方案,而是几十年来的积累沉淀、开枝散叶,这个新方案不过是花开新一朵而已。过去近20年间,从绝对规模来看,中国在拉美仅基建投资就达上千亿,带动就业77.8万人。其中有超四成的项目、近三成的就业形成于2020年以后。在拉美视角项下,2020-2023年,当地基建项目金额的近2/3、创造就业的80%以上均来自于中国[8]。大家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爆发的速度。

而且基建的项目也愈发多元化和市场化,2005-2009年,能源基建占所有基建项目份额的六成以上,且主要集中于化石能源领域。到了2020-2021年,能源投资占比已下降至22.81%,非化石能源项目也随之增多。2021年以后包括港口、机场、道路、电动公交等项目,已成为中国在拉基建投资的最大版块,投资占比已接近六成。

而且近年来中国对拉美的“优先行业”投资攀升较快,这些优先行业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数字化、电信、金融科技、电气化和人工智能,国内称之为“新基建”。还在3年前,上述业务的投资就占到当年中国在拉美投资的近60%,占中国企业当年宣布的对外项目数量的60%以上。比如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工厂、赣锋锂业位于阿根廷胡胡伊省的Cauchari-Olaroz锂厂等等。

其实,我在近些年一直在总结一个概念,那就是外循环项下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基建,也包括运营维护、行业标准的一揽子出海。而如果新技术、新基建、新产业覆盖到一定比例,整个翻新的保养维护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标准制定与商品定价,就成为了可以去突破、可以打破欧美垄断的新方向。不是一直说贸易战只打美国人的货贸不过瘾么?那么打击服贸,这是必须得有的一环。要干,先得有大家跟,人家愿意跟,是因为有钱赚、值得信,对应的恰恰就是确定性与建设性,还能再多加一条:可持续。



在我眼中,一带一路的两只翅膀是在东南亚和中东。可现在来看,遥远的拉美一样也是个增长极,几十年的数据不会骗人。某些朋友一说起拉美就是慵懒、不讲规矩,能举出这样那样的例子,但反过来讲,案例终究是一个个个别的集成,数据则是全面的反应,更何况这还是穿越了七八个乃至十几个周期的数据,但凡这市场没钱赚,这数据早就该崩了。而这些数据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场景也在增长。

近些年我比较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率,因为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欧美科技尤其是美国科技看似仍在井喷,可为什么生产与出口结构里尖端制造业产品的占比越来越低,就以美国为例,出口结构中,制成品和中间品的占比是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农产品、能源、金属和基础原辅材料,占比已由2000年的不到28%增长到2023年的43%,其中近半数还是包括页岩气在内的能源贡献。对此我还总结了一句话:“PPT会骗人,产出和出口不会。”

对这个问题,我近阶段的心得之一就是应用场景,是否能有足够的产业和消费市场去承接这些技术应用,检验其成果转化,并能促使其乃至整个产业链迭代,由技术革命拉动产业升级进而再带动消费扩张、进而鼓励企业研发再投资又去发展技术,从而形成正向循环。这洋洋洒洒的方向都可概括为“场景”二字。而我们的海外投资,尤其是涉及新技术与规模效应释放的投资,无疑正是在给新动能寻找释放和检验的场景。像钱凯港能成为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背后正是大量新技术在此场景中被前所未有地应用。

又像是阿根廷的高查瑞,全年平均日照超过2500小时,这么多年愣是没有国家能给他利用起来,直到中电建和上海电力前几年介入建设光伏电站,一口气解决了25万个家庭的用电。由这一层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目前和发达国家的竞争里,自然也包括场景竞争。谁的场景越多,场景与场景之间串联得越好,谁的竞争力就会越强。

由这个点发散开去,再看我们以内外双循环去应对贸易战的单边主义霸凌,前者是要去开拓场景,后者无论怎样都在削减自己面向全球的场景。对于打赢这场战争,信心无疑是更足了。在这点上,每一个市场都很珍贵,牵动起不同的场景。而基建扮演的就是联通、赋能、释放规模效应的重任。

而这些场景他的检验,不仅是技术的检验,也是我们服务质量、营运可靠性乃至职工工作标准、生活条件的检验。国内现在是比较卷的,需要走出去、争取更大的收益,稀释这样的“卷”,而由此又带来一个副产品:鲶鱼效应。是的,不仅是引进来的企业发挥鲶鱼效应,走出去的投资一样可以在诸多领域对内发挥鲶鱼效应。

我们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拿着自己的产业生产能力与职工生活条件去与这些国家对标,很多时候在碰撞中就会暴露问题,企业出海后,对于在安全、效益、福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会多一道来自海外的监督,并通过互联网“出口转内销”,形成境内舆论机制的倒逼。与此同时,还有另一层对外的鲶鱼效应,那就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海外利益的维权。



前阵子我一直在边跟踪香港长和向贝莱德出售港口。随着这场买卖的暂缓,某些势力又开始搞小动作了,巴拿马、澳大利亚陆续表示有可能要弃约剥夺中国企业在其港口的运营权。当然,他们要真这么干了,后遗症会很大,前面我曾分析过这么做对弃约国的后遗症,并将巴拿马与这条“两洋铁路”联系起来。相比起这种,还有一些烈度更低的经营冲突或是分歧。譬如钱凯港最近就又出现一些风波,秘鲁方面又想管控港口的费率,中远也不甘示弱,表示准备启动诉讼。

有句老话“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从积极的态度来说,反而因此更要多做,不怕多触礁,锻炼我们企业走出去后在商务和法务上维权能力。而在此之余,就要加入一道终极保障:那就是国家硬实力的投送能力,仗剑行商。

这些年我明显感觉我们国家要从船台下饺子走向远航下饺子,包括海空军、也包括远洋执法力量,出航的里程和频率要能跟得上装备更新的速度。而企业出海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像在要点地区、重大项目上受到他国行政粗暴干预,将会成为倒逼我们提升实力投送的推力。

最后,大家可以去看看玉渊谭天最近做了一期新节目《如果银河号事件发生在今天……》,片尾可是壮观的海军规模,相当于表示历史将不会重演。我相信这也是一种信号,预告我们未来会将这些真理,渐渐向着我们企业所需要的角落一一投送,拭目以待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