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树”“螳臂挡车”这些荒诞的寓言故事总被人当作笑谈,可现实中,竟有人将类似闹剧真实上演。

据媒体报道,4月18日13时许,途经深圳北站的D2404次列车在办理旅客乘降,作业完毕关闭车门时,1名女子强行用身体阻拦车门试图等待同行人上车,站台工作人员极力制止未果,随后女子3名同行人上车,列车才驶离。

相信不少人看过这个新闻视频。视频中,面对即将关闭的车门,该女子全然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执意伸腿阻挡。直到同伴慢悠悠赶来,她才满意离开,留下一车乘客被迫陪她“罚站”。



这则新闻一经曝光,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

“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干这种事?”

“2018年合肥拦高铁的罗老师还没让她长记性吗?”

是啊,7个年头了,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全社会的规则都得为她的个人需求让路呢?

2018年1月5日,安徽合肥,女教师罗某为了等待迟到的丈夫,用身体死死挡住高铁车门,无论乘务员如何着急地强调这是违法行为,她都死活不让,还理直气壮地回应“我老公马上就来了” 。





这一事件当年轰动全网,罗某也被网友戏称为“高铁扒门一姐”,最终她被停职检查,铁路部门也随之加强管理。

本以为这是一次有力的警示,能让众人引以为戒,可现实却狠狠打脸了。

2021年2月,在徐州东站,G3292次列车即将关门发车时,女子蒋某因下错站台,在车门即将关闭之际,用行李箱阻挡车门,随后强行登上列车,致使列车二次关闭车门。

2024年1月,广州南站,一位大妈因行李没放好,硬拽车门导致列车延误5分钟。

2025年2月,由荆门西站开往广州南站的G1146次列车在荆州站发车时,大学生龚某因误听其他旅客称该列车并非其所乘列车,在车门即将关闭之时急忙下车,下意识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提袋挡住车门,造成列车晚点。

据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铁路公安机关共查处127起扒阻车门事件,相当于每3天就有1个“巨婴”在高铁上撒泼。

我相信,深圳北站这次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

为什么此类事件屡禁不止?

根源在于这些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我的事,比天还大。”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铁路安全宣传铺天盖地,用身体阻挡车门不仅违反常识,更涉嫌违法,可总有人将公共安全当儿戏,把个人便利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

这次深圳北站拦车的女子,和六年前的罗某本质上是一类人——她们不是不懂规则,而是根本不屑遵守。

在她们扭曲的世界观里,“我赶时间,红灯算什么?闯!”“我懒得排队,插个队怎么了?”“我同伴没上车,全车人等几分钟会死啊?”

她们将规则视作只是约束普通人的枷锁,而自己则是“例外”。

心理学家武志红提出的“巨婴心理”概念,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类人:很多成年人身体虽已成熟,心理却还停留在婴儿期,认为全世界都该围着自己转。

婴儿饿了就哭、尿了就闹,是因为在TA认知里自己就是宇宙中心。

但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若还秉持“我的需求必须立刻满足”的想法,那不是天真,而是自私到了极点。

此次事件评论区,点赞最高的留言是“建议重罚,罚到她再也不敢”。



网友们为何如此愤怒?

因为大家早已受够了各种“巨婴行为”:受够了地铁里外放抖音的大爷,受够了高铁上踹椅背的熊孩子,受够了排队时硬挤进来的“聪明人”……

这些“巨婴行为”让整个社会付出了高昂代价:一列高铁延误5分钟,可能导致后续数十列车调度混乱;一个插队的人,会增加整个队伍的时间成本;一个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乘客,会破坏一车人的好心情。

文明社会的底线,在于“不打扰别人”,可总有些人把公共场合当成自家客厅肆意妄为。

好在这次警方果断出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让涉事女子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法律的严惩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能否对这类行为秉持“零容忍”的态度?

看到有人插队,我们敢不敢站出来说一句“请排队”?遇到公共场所外放视频的,能不能上前提醒“请戴耳机”?当发现有人破坏规则时,是选择默默忍受,还是勇敢制止?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普通人能否理直气壮地维护规则。

作家梁晓声曾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那些拦高铁、插队、在公共场所撒泼的人,缺的恰恰就是这样的修养。

今天,如果我们选择沉默,明天或许就要在高铁上继续等待另一个“巨婴”闹剧收场。文明建设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每个普通人的选择。

如果下次遇到这种人,希望我们都能理直气壮地说:“对不起,这个世界,不惯巨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