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考试,一次没考上,可以复读下次接着再考。广东有一名考生连续三年考上北大,但是一次都没去,三年一共赚了230万。更有“考霸”唐尚珺复读13年高考14次,多次拒绝一流大学。那么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要中了进士,就已经可以当朝为官了。那么古代有没有人中了进士,放弃唾手可得的官位回去复读呢?历史上还真有3位死脑筋的人。
科举考试
章惇
章惇在历史上争议很大,喜欢他的人称他为北宋第一宰相,讨厌他的人骂他是奸相小人。章惇历史上究竟是奸是忠?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做讨论,也不是我们的主题。话说,章惇22岁时考中了进士,22岁可以被称之为少年英才。可是章惇考中进士后,并没有接受朝廷任命,反而选择了复读。
因为他的侄子章衡也参加这次考试,并且还高中状元。一门双进士,还有一个状元,这种事放到别的家族都能乐疯了。可是章惇耻居人下,说什么也不肯接受朝廷任命,直接回家准备复读去了。古代这么多的神童像张居正、苏轼、欧阳修等等,没有人敢考中进士之后,因为排名问题就直接复读。况且章衡虽然是章惇的侄子,但是按照年龄,他比章敦还大十岁,只是因为辈分小,比章敦多学了十年。章惇坚决要回家复读,头悬梁,锥刺股,并且在下一次科举中成绩排名是一甲第五,开封府是第一名,果然是牛人。
章惇剧照
滕元发
滕元发是范仲淹之父范墉的外甥,与范仲淹是表兄弟。他从小特别爱学习,可是运气不好,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时,主考官给打分排第三,也就是探花。但是皇帝宋仁宗阅卷时,认为他有一首诗声韵没压上,直接罢黜,就这样直接从探花变成举人。试想一下,如果这事摊到我们身上怎么办?极其乐观的人也得缓一阵子,稍微悲观一点的,甚至会想不开了。但是这些事情在滕元发身上都没发生,但到手的探花都没了,他跟没事人一样回去继续学习。几年后再次参加科考,又是第三,又是探花。两次高中探花,这个成绩在我们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
腾元发
任暄猷
任暄猷明末清初的科举强人,任暄猷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苦农民,完全没有读书的条件。而且在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社会早就乱了,想去当个旁听生都不容易。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小时候很有可能完全没读过书。为了讨生活,他加入了征讨农民军的队伍,因作战勇猛屡次被提拔。明朝灭亡时已经官至后军都督。后来归顺清朝,按照惯例,清朝也给了他相应的官职,但是他却说自己不想就这样当官,要辞官回家,用功读书以后,科举考试考上了,再来为官。他放弃了朝廷给的恩典,主动内卷去挤独木桥。
科举考试
苦学七年后, 任暄猷参加科举考试,竟然一路披荆斩棘,高中进士。可是更神奇的还在后头,考中进士后,相关部门会拿着进士名单仔细研究,以便给进士来排名。 任暄猷在这个环节被刷下来了,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是被刷下来了。当初朝廷给他官职,他不要一定要读书考学,现在考上了,不知什么原因就被刷下来。他回去再次苦学,三年之后,以二甲60名的成绩再次考中进士,成为清朝两百多年里唯一一个二次考中进士的人。
科举考试不仅仅要自身的知识积累,也要一定的运气,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不会有意外发生。那时候科举考试可不是一年一次,而是三年一次。骏马面前无沟壑说的就是,这些放弃唾手可得的官位回去复读,并还能再次高中的大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