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纽约联合国总部上演了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外交博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主持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安理会阿里亚模式会议,吸引了包括安理会成员在内的80余国参与。
这场持续3小时的会议,被路透社称为“中国首次以主场姿态在联合国框架内对美发起系统性声讨”,而美国代表全程“以一敌二十九”的窘态,更成为国际舆论热议的焦点。
当会议名单公布时,有人质疑“80多国参会是否太少”,但这种论调忽视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其经济制裁大棒曾让无数国家噤若寒蝉——202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国单边制裁已覆盖全球76%的经济体。在此背景下,中俄法英美五常齐聚、35国实质发声(含海湾六国联合表态),已堪称冷战结束以来最壮观的反霸阵营。正如巴基斯坦代表所言:“能坐在这里批评超级大国的,都是带着‘投名状’来的勇士。”
这场会议的特殊性在于其“阿里亚模式”设计:非正式、无约束却极具传播力。美国明知这是中方搭建的“批判擂台”,仍不得不派代表出席辩解,要说不被动那是不可能的。有意思的是,法国虽在发言中“夹带”对俄批评,英国强调“该议题更适合WTO讨论”,但这些看似中立的表态,实则暗含对美式霸权的离心倾向——毕竟,当英国代表说出“多边主义不应被武器化”时,谁都能听出这是在影射美国将SWIFT系统“私有化”的操作。
而中国的外交智慧在会议尾声显露无遗。傅聪大使宣布将整理发言内容作为安理会文件散发,这招“会议纪要外交”既让缺席者无从抵赖,又为后续行动埋下伏笔。正如2015年伊朗核协议谈判时“会议记录即筹码”的策略重现,中方正把舆论战场转化为规则制定战场。
这种“蚂蚁啃大象”的策略,正在改变全球治理的游戏规则。回想2021年美国操弄“民主峰会”时的风光,再看如今80国在联合国“排队打脸”的场面,历史的天平已悄然倾斜。正如傅聪大使所言:“今日的会议文件,或许就是明日国际法庭的呈堂证供。”
会后美国国务院的14字差评(“浪费了联合国安理会成员的时间”),反倒成为国际笑谈。事实上,这场会议最深远的影响,是验证了“反霸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当法国不再坚定站队、当海湾国家敢于委婉批评、当最不发达国家集体发声,美国主导的“顺我者昌”体系已出现裂缝。
对于中国而言,此次会议绝非简单的外交胜利。它标志着中国开始从“规则接受者”向“议程制定者”跃迁:中方坚持将会场作为主战场而非贸易战场,展现出了中国的从容淡定;中国创新式的活用阿里亚模式降低各国参会心理门槛,首创“安理会文件+社交媒体直播”的双轨传播。这是“从零到一”的重大突破,是中国过去在国际舆论场上由被被动抹黑,到主动组织主场反击,夺取舆论主导权。验证了中国通过制度创新重构国际秩序的战略智慧。
站在历史维度看,这场80国参与的会议或许不及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那般耀眼,但终将在未来国际秩序重构中显现其力量。当美国代表气急败坏地提前离场时,联合国大厅穹顶下的193面国旗,正见证着百年变局中最具戏剧性的权力转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