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4月24日,乌克兰财政部长马尔琴科对外承认,与美国之间关于开发乌克兰矿产资源的关键协议仍存在分歧,短期内难以敲定。与此同时,特朗普却早在上周对外宣称“协议将在24日签署”,对外界释放出一副“合作无间、即将成交”的姿态。但真相正在撕裂这幅华丽的外交面纱:这哪里是合作?分明是一场以国家资源为代价、以政治绑架为核心的经济压迫与外交勒索。



根据多家媒体披露,这项所谓的“自然资源协议”,其雏形在2月时就已成形,计划将乌克兰约50%的关键矿产(包括锂、钴、稀土)交由美方企业长期开发,作为乌克兰换取美方继续提供财政与军事援助的“对价”。这样的安排本质上已不是援助合作,而是赤裸裸的资源换生存,是在乌克兰主权尚未恢复、国土仍处战乱之际,将国家未来的核心资产折价出卖。

这场交易的政治背景也更加暴露其强权性格。众所周知,自特朗普于2025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他多次对外宣称要“重新评估援助的价值”,并多次公开表达对泽连斯基的不满,称其“不懂合作”“不配信任”。2月椭圆形办公室会谈演变为争吵,恰恰说明这项协议并非双方出于平等协商达成的成果,而是美方以援助为杠杆,试图迫使乌克兰政府接受一个被“压价打包”的协议版本。

当前俄乌战局依旧胶着,俄罗斯导弹依然袭击基辅,谈判桌上火光不断。美国此时推动乌克兰将矿产资源进行长期外包,不仅剥夺了其未来重建自主性,更在事实上将乌克兰纳入了一个“资源型附庸”的框架。而特朗普对外高调释放“协议已定”的舆论,则更像是一次典型的舆论预压策略:先造舆论势,再逼协议落地,将乌克兰政府架在国际舆论之上,不签就被描绘为“背信”。



而在这场所谓“资源开发合作”被包裹在“援助延续”与“战后重建”的语言中,美其名曰“扩大经济合作”,但实质内容避重就轻,缺乏任何明确的安全承诺、财政援助规划或后期分利保障。简言之,乌克兰用资源换取的,并不是持久和平,也不是战略安全,而是一份没有时间表、没有担保、没有议会监督的模糊合作备忘录。

而这恰恰也是特朗普政府对外经济策略的一贯手法:政治上施压,舆论上诱导,经济上索取,无一不体现出强势国家对战时国家的结构性控制。在特朗普政府眼中,乌克兰不再是“自由世界对抗侵略的前线”,而是一个急需资金而可被交易的资源池,一个可以“暂时救援、永久控制”的天然矿区。

不仅如此,协议推进背景下,乌美关系已显露裂痕。乌克兰财政部长马尔琴科在接受采访时极为谨慎,不仅未确认协议签署时间,还刻意避免透露协议条款细节。这种含糊与克制,显然不是“合作顺畅”的表现,而是对美方步步紧逼、节奏主导的隐性反抗。可以说,这份协议在实质上已成为乌美关系的不稳定变量,而不是其加强纽带。



如果国际社会默许美国用援助要挟换取资源控制,今天是乌克兰,明天就可能是任何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国家。从非洲到东欧,从中亚到南美,所有拥有战略矿产的国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合作对象”,最终落入“资本换资源、权力换未来”的陷阱中。

乌克兰的命运,不能被一次资源换援助的交易所锁死。国家的重建,应基于自主的制度能力,而不是对外部资金的结构性依赖。乌克兰应当有权自主规划其战后经济模型,而不是在谈判桌上任由超级大国开价压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