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美贸易战成了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热门话题。有人觉得这场贸易战完全是因为特朗普的政策太强硬,才搞得两国关系这么僵。但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却说了句大实话:即使不是特朗普上台,中美贸易战也跑不掉。

2019年,李显龙曾在一场国际论坛上直言:“中美之间的竞争是避无可避的,即使不是特朗普当总统,贸易战迟早也会爆发。”这番话并非情绪化的发言,而是建立在对中美长期结构性矛盾的深刻认识之上。

他看得清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哪一位美国总统的个性或政策,而在于两国在科技、产业、安全等多个层面的战略碰撞。

2025年4月15日,李显龙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再次重申了类似观点。他指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制其实早已露出端倪,不是特朗普时代才开始的。

这场竞争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就有苗头,只是特朗普以更激烈的手段将其公开化,而拜登政府则在盟友体系中继续推进。李显龙的这番话,清晰地揭示了中美博弈的“非偶发性”,并被多家国际媒体引用,反映了他在全球事务观察中的权威地位。



他的分析受到重视,不仅因为他本人的政治经验和外交立场中立,更因为他长期处于中美之间微妙地带,对局势有切身体会。对于试图理解中美关系走向的学者与政策制定者而言,李显龙的观点无疑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大国竞争背后的深层逻辑。

中美贸易战不是突发事件,它是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在经济、科技、战略等多层面长期博弈的必然产物。从表面看是钱的问题,往深里看,是权力、规则、主导权的问题,是谁来主导未来全球秩序的问题。

美国长期以来对中美贸易的巨大逆差耿耿于怀。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4192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对普通美国人来说,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具体到工作岗位的损失、制造业的萎缩、工资的停滞。

他们认为,中国靠低工资、大规模出口占据了美国市场,而美国工厂则关门大吉,工人失业,社会不满情绪上升。这种情绪在2016年助推了特朗普上台,他一上来就把“对华强硬”写进了核心政策,贸易战也因此全面爆发。



但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开始强调“亚太再平衡”,一方面是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另一方面也是在经济上防止被“中国产业链”绑得太死。李显龙说“贸易战迟早要来”,正是因为他看清楚了这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两个体系的矛盾注定要碰撞。

除了贸易失衡,技术是中美冲突中最激烈的战场。美国长期指责中国通过合资企业、技术转让、网络间谍等方式“窃取”其先进技术,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芯片等关键领域感受到了中国迅速崛起的压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为。



美国不仅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切断其芯片和设备供应,还联合盟国构建所谓“清洁网络”,以遏制华为在全球扩张。表面上说是安全问题,但背后是怕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上取得领先,从而动摇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

而中国则认为,美国的指责缺乏依据,是对中国技术进步的遏制和打压。中国强调,自己的科技发展是靠数十年积累的研发投入和市场规模,不是偷来的,美国的打压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垄断优势。这就使得中美科技摩擦远不是商业纠纷,更是一场技术霸权的角力。

2017年,美国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而是一个试图挑战、甚至重塑现有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这一战略定位的变化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基本面已经变了,不再是合作中有竞争,而是竞争中带有合作。

中国则始终强调和平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力图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但在美国看来,这些举措是中国输出影响力、争夺主导权的工具。



美国主导的旧秩序正在感受到来自东方的挑战,而中国则认为,自己的崛起是对西方长期主导地位的一种平衡。两种认知的碰撞,使得中美关系紧张得像一根绷紧的弦,贸易战不过是这根弦最先断裂的那一端。

李显龙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场“谁先挑衅”的争端,而是一个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系统性冲突。他早在2019年就说,中美竞争“无法避免”,而到了2025年再次重申这一点,正说明这场博弈不仅不会自动降温,还可能进一步升级。尤其在台海、南海等地缘政治热点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间的每一次经济、技术摩擦,都可能成为战略冲突的导火索。



说到底,中美贸易战是一面镜子,映射的是全球权力重构的深层焦虑。不管是因经济摩擦、技术压制,还是战略对抗,李显龙所看到的,是这场“大国较量”背后的历史逻辑。换句话说,这不是哪个领导人的冲动决定,而是两种制度、两种理念、两种发展模式之间的深层碰撞。而这种碰撞,未来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经济学家张五常早就说过,中美贸易战是必然的,因为中国经济起来了,美国肯定不乐意。他觉得,美国当了几十年的全球霸主,眼看着中国追上来,心里能舒坦吗?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注定会让两国掐起来,贸易战只是个开始。



桥水基金的老板雷·达利欧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觉得,美国要是处理不好自己的经济问题,比如联邦赤字什么的,贸易战可能会让情况更糟。他这话虽然主要是警告美国,但也侧面说明,中美之间的经济矛盾不是靠换个总统就能摆平的。

芝加哥大学的杨大利教授分析过,中美贸易战里中国其实还有点优势,因为竞争力还在上升。他觉得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而可能害了美国自己,搞得通胀更严重。这种观点也说明,贸易战的根子在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上,不是谁当总统的问题。



这么看来,中美贸易战确实不是特朗普一个人的“功劳”。先看经济结构。美国是消费型经济,什么都靠进口;中国是制造型经济,什么都往外卖。这俩国家的经济模式天生就不对盘,贸易逆差这事儿几十年都没解决。时间长了,美国肯定得找个办法发泄不满,贸易战就是个顺手的工具。

技术这块儿,中美都想当老大。中国在5G、AI这些领域追得太猛,美国觉得不遏制一下不行。这种竞争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消停的,不管谁当总统,都得接着打。



战略层面就更不用说了。美国想保住全球霸主地位,中国想有更多话语权,这俩目标根本没法调和。贸易战不过是这种博弈的一个战场,换谁上台都得面对这个现实。

李显龙说得一点没错,即使没有特朗普,中美贸易战也迟早会爆发。这不是哪一个领导人的任性之举,而是两国在经济、技术和战略层面长期矛盾积累后的必然结果。从贸易逆差到高科技竞争,从产业链博弈到地缘战略较量,中美之间的问题早已超越了传统贸易范畴。

这场仗说到底是一场全球影响深远的大国较量。未来的走向关键在于中美是否能找到合作共处的新方式。若继续硬碰硬,不仅两败俱伤,还可能拖累全球经济一起下水。在如今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真正“独善其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