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马英九在希腊参加一个经济论坛时,直言不讳地说:“大陆应当立即停止军舰巡台,我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这话一出口,两岸三地都炸开了锅。

1950年,马英九出生在香港,祖籍湖南衡山,家里是国民党支持者。他一岁时随家人迁到台湾,从此在台湾扎根。他在台湾大学读了法律系,后来跑去美国深造,拿了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和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回台湾后,他从政,先当过蒋经国的英文秘书,后来一步步爬到台北市市长,最后在2008年到2016年做了八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

马英九在两岸关系上的立场一直比较温和。他在任内推动“九二共识”,也就是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但各自表述。这让他在2008年上台后,两岸关系迎来了难得的缓和期,直航开了,旅游热了,经济合作也多了。

卸任后,他也没闲着,成立了马英九基金会,继续关注两岸关系,搞了不少青年交流活动。他的政治标签很清楚:和平、对话、合作。

但他的立场在台湾内部争议不小。支持者觉得他务实,能稳住两岸关系;反对者说他太软,对大陆让步太多,甚至“卖台”。这种两极化的评价,贯穿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为他后来的言论埋下了伏笔。

2023年,两岸关系紧绷得像拉满的弓。一边是蔡英文和民进党政府,拒绝承认“九二共识”,高调拉拢美国,搞“抗中保台”;另一边是大陆,军舰军机频频绕台,宣示主权,军事演习几乎成了常态。台湾民众看着这些,心里不安得很。

2019年,香港爆发反修例抗议,2020年大陆推出《香港国安法》,加强了对香港的管控。曾经“东方之珠”的高度自治和自由,在很多人眼里大不如前。台湾有些人担心,如果大陆统一台湾,会不会也照着香港的剧本走,把台湾的民主和自由吞掉?

2023年4月,马英九跑去希腊参加了一个经济论坛。他在演讲中抛出了这番心里话,直指两岸关系的痛点。

马英九的演讲不长,但信息量不小。他主要说了几点,句句都戳中了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



马英九开门见山地说,大陆的军舰巡台得停下来。他觉得,这种军事行动让台湾老百姓心里发毛,日子过得不安稳。他认为,频繁的军演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把两岸关系推向更紧张的边缘。他希望大陆能收手,拿出点诚意,为和平对话铺路。

这话是整场演讲的重头戏。马英九说得很明白:“我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香港。”他指的是香港回归后,自治和自由被压缩的现状。他担心,如果台湾失去现在的民主制度,变成高度控制的地区,岛内民众是绝对接受不了的。这句话既是对大陆的喊话,也是对台湾内部的表态。

马英九还提到,台湾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民主社会。这种现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台湾人一步步争取来的。所以,任何改变现状的举动,都得走和平、民主的路子,不能靠武力或者强压。他这话既是说给大陆听,也是在提醒台湾内部的激进派。



他话锋一转,点了民进党的名。马英九说,民进党搞的“台独”和对抗政策,既不得美国心,也不得大陆意。他觉得,这种激进路线让台湾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暗示,台湾需要更温和、务实的两岸政策,而不是一味地硬碰硬。

最后,马英九强调了两岸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是正道,军事对抗只会两败俱伤。他希望大陆能停下军事动作,双方坐下来谈,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几点加起来,就是马英九的“心里话”。他既表达了对现状的担忧,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核心还是他一贯的和平路线。



马英九这话就像往水里扔了块石头,激起了一片涟漪。不同阵营的反应,简直是五花八门。

在台湾岛内,马英九的言论立马成了热议话题。

民进党第一时间跳出来开炮。他们觉得马英九太天真,太软弱,完全没看到大陆的军事威胁。民进党议员在记者会上说:“光喊和平有什么用?我们需要的是强硬的防御,不是空话。”他们还指责马英九老调重弹,没拿出实际办法。

国民党这边倒是很买账。党内人士说:“马英九讲出了我们的心声,和平对话才是正路。”他们觉得,马英九的温和路线跟国民党的立场一脉相承,能给两岸关系降降温。

台湾老百姓的反应很复杂。有人支持马英九,觉得两岸多交流总比打仗好,也有人觉得他太理想化。

大陆这边对马英九的言论反应很克制。国台办发了简短声明,说“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我们一贯的立场”,但没直接回应他的呼吁。官方媒体也没大肆报道,保持了低调。这可能说明,大陆对马英九的温和态度有几分认可,但军舰巡台是主权问题,不会轻易让步。



国际社会对马英九的发言没太大波澜。希腊的一些学者分析,马英九这话反映了台湾内部的纠结心态:既想保住现状,又怕被外部压力吞没。

2023年3月27日至4月7日,马英九干了件大事——率团访问大陆,成了1949年以来首位访大陆的台湾前领导人。他去了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祭祖、参观,还跟大陆学生聊了不少。

在武汉大学,他跟学生座谈,说:“两岸年轻人多接触,才能少冲突。”在上海,他接受采访时又提了“九二共识”,说这是两岸和平的基石,得赶紧恢复对话。这次访问,他在湖南大学演讲时提到两岸同属一中,引发不小争议。

民进党抓着这点猛批,说他“矮化台湾主权”,伤害了台湾尊严。他们觉得,马英九跑去大陆讲这些,就是在向大陆示弱。国民党则很欣赏,说他展现了开放姿态,为两岸和平搭了桥。他们认为,这种交流比对抗更有建设性。

这次访问让马英九的两岸主张更清晰了:他想通过民间交流,慢慢化解分歧。

2024年11月4日,马英九基金会宣布邀请40名大陆高校学生,比如北大、清华、复旦的,来台湾交流9天。活动包括参访大学、文化景点,目的是让两岸年轻人多了解对方。这事儿延续了马英九一贯的理念:对话从青年开始。



马英九这番话,还有他后来的行动,其实透出了几个深层次的东西。

马英九对和平的追求是真心的。他觉得,两岸打起来谁都讨不了好,和平对话是唯一的出路。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在围绕这个目标转,从当领导人到卸任后,都是如此。

他不希望台湾变香港,这背后是对台湾民主和自由的珍视。他知道,台湾人很看重现在的制度,任何强行改变都会引发反弹。他这话既是说给大陆听,也是在安抚岛内情绪。

马英九他知道两岸实力悬殊,台湾不可能靠对抗赢。所以他推合作、推交流,希望用软实力缓和矛盾。这种务实态度,是他跟民进党最大的区别。

马英九说了心里话,讲得挺实在,也挺动情。他希望大陆停下军舰巡台,希望台湾别成第二个香港,希望两岸能坐下来谈。这些想法,反映了他对和平的执着和对台湾未来的担忧。但现实是,两岸关系的走向不取决于他一个人。大陆有自己的底线,台湾内部也有不同声音,国际局势更是错综复杂。

和平对话是化解分歧的好办法,但光有理想不够,还得有双方的诚意和智慧。未来两岸会怎么走,谁也不知道。但至少,马英九用他的方式,留下了一份推动和平的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