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晚期胰腺癌患者李阿姨(化名)面带笑容前来复诊,为体内的“救命泵”补充药物。
5个月前,因剧烈癌痛几近崩溃的她,通过植入鞘内吗啡泵技术重获生活质量。这一创新疗法不仅有效缓解了疼痛,更让她重拾抗击肿瘤的信心。
癌痛缠身:传统治疗遇瓶颈
67岁的李阿姨确诊胰腺恶性肿瘤伴有腹腔及脊柱等多处转移后,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持续剧烈的腹部及腰背部疼痛让她“连翻身都成了奢望”,口服吗啡虽能短暂缓解症状,但随之而来的呕吐、便秘等副作用令她无法耐受。
“每天一吃止痛药就呕吐,东西都吃不下,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更别提配合抗肿瘤治疗了。”李阿姨回忆道。
微创技术破局:1支吗啡管1个月
2024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团队在肖鸿智主任的带领下为李阿姨实施了鞘内吗啡泵植入手术。通过微创手术将导管植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将镇痛药物输送至脊髓中枢,所需药量仅为口服剂量的1/300,在强力缓解疼痛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术后第二天,李阿姨的疼痛评分从8分(重度疼痛)降至2分(轻度疼痛),术后每个月吗啡用量不足1支(10mg),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现在能吃能睡,每天还能散步半小时,医生说我体质恢复后化疗效果更好了。”李阿姨的主管医师李乐主治医生介绍,鞘内镇痛技术不仅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更为后续抗肿瘤治疗争取了机会。目前该技术已成为国际癌痛管理的“金标准”之一。
癌痛四阶梯治疗:从“忍痛”到“精准镇痛”
针对李阿姨的成功案例,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肖鸿智主任医师解读到:李阿姨的治疗经历,正是癌痛四阶梯治疗原则的科学实践: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适用于轻度疼痛,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适用于中度疼痛,如可待因、曲马多等。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是重度疼痛的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因耐药性或副作用难以耐受。
第四阶梯(介入治疗):针对难治性癌痛,通过微创技术直接阻断疼痛信号。李阿姨接受的鞘内吗啡泵植入术便属于此类,其通过导管将微量药物精准输注至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口服剂量1/300的极低药量实现强效镇痛,且副作用大幅减少。
“当传统‘三阶梯’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疼痛或出现严重副作用时,第四阶梯的微创介入技术就是破局关键。”肖鸿智主任强调,我国约20%癌痛患者需要第四阶梯治疗,但公众认知度仍待提升。
技术赋能:让癌症患者“无痛生存”
据悉,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近3年已完成鞘内泵植入术50余例,患者疼痛缓解率达95%以上。该技术可通过体外程控灵活调整剂量,配合多模式镇痛方案,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癌痛不是癌症的必然伴随,更不需要‘硬扛’。”专家呼吁,肿瘤患者应及时向疼痛专科寻求帮助,通过规范治疗实现“无痛生存”,维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乐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