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鱼贩一秤砣砸碎了行业遮羞布——顾客坚持买活鱼竟遭暴打,缺斤少两的鬼秤遇上"较真"消费者便原形毕露。当菜市场的公平要拿血肉之躯来丈量,监管部门还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办公室看监控吗?
活蹦乱跳的鲈鱼在铁盆里翻腾,谁料想这条标价33元的鱼竟成了暴力导火索。4月19日邓甲生鲜市场里,顾客坚持"活鱼不宰杀"的要求,像根针扎进了鱼贩的神经。
摊主突然爆起甩出秤砣,抢手机、挥拳头的架势,倒像是被戳破了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
围观者手机镜头里,那句"买鱼不杀是闹事,老子打死你"的怒吼,活脱脱演绎着市井江湖的霸王条款。
网友的显微镜,早把套路照得透亮。宰杀后的鱼鳃带血水、内脏裹冰碴,七两称成一斤的把戏就有了遮羞布。
有经验的老饕冷笑,菜市场杀鱼台堪比魔术舞台——活鱼过秤时袖口轻抖,刮鳞破肚时暗渡陈仓。
更精明的摊主玩起"宰杀服务费"的花招,美其名曰免费加工,实则把缺的秤两算进劳务费。这年头买个菜得精通刑侦学,既要防八两秤,还得提防突然暴走的摊主。
短斤少两,早已进化成系统化骗术。电子秤能遥控调校,泡沫箱暗藏吸水海绵,连装海鲜的塑料袋都能压出二两重。
某些市场管理者与奸商沆瀣一气,公平秤永远"正在维修",投诉箱塞满小广告。消费者拎着死无对证的海鲜尸体,往往只能自认倒霉。
更为讽刺的是,当真有较真者掏出弹簧秤,轻则遭白眼辱骂,重则被摊主"教育"做人道理。暴力威胁成了无良商贩最后的防线。
从青岛天价大虾到三亚阴阳菜单,每当消费者试图维护权益,总有些暴跳如雷的经营者。他们深谙"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潜规则,把市集当法外之地。青岛天价大虾事件过去十年,消费者依然活成"行走的ATM机"。
更可悲的是,某些基层执法者"和稀泥"式调解,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沦为装饰品。当33元的鱼能换来12天拘留,违法成本还不够奸商们塞牙缝。更魔幻的是,当职业打假人拍摄取证时,反被扣上"扰乱市场秩序"的帽子。
监管部门的懒政,比缺斤少两更可怕。突击检查永远查不到鬼秤,监控录像总在关键时段失灵。与其说市场乱象难治理,不如说某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看看人家澳门市政署,便衣稽查员带着标准砝码逛菜场,查到短秤直接吊销执照。反观内地某些市场监管所,举报电话成了摆设,执法人员比大熊猫还难遇见。
那么,从法律角度如何评价此事呢?
摊贩的行为已经涉嫌故意殴打他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公安机关对其作出行政拘留12日的决定,按说是符合规定的,只是没有顶格处罚而已。
这场闹剧最黑色幽默的,是停业15天的处罚决定——正好给摊主放个带薪假?要我说,对付这些市场恶霸,就该学学新加坡鞭刑,罚到他看见弹簧秤就腿软。
再给每个菜市场装上联网智能秤,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少一克自动锁死摊位。消费者又不是福尔摩斯,凭什么要自带侦探工具买菜?
当买条活鱼都要冒着被秤砣砸脚的风险,我们离文明市场还有多远?
监管部门不能总等着血溅秤台才现身,是时候把办公室的茶具换成巡查记录仪了。别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既要防缺斤少两的黑心秤,还要躲随时暴走的摊主拳——这样的魔幻现实,该在法治阳光下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