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的“致命群聊”:一场加密软件如何撬动美国国家安全基石?

当国防部长的手机屏幕亮起


2025年4月23日深夜,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的办公电脑屏幕在五角大楼E翼的黑暗中幽幽发光。他正将一款名为“信号”(Signal)的加密通讯软件拖入系统文件夹,这个动作看似平常,却悄然撕开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致命裂缝。五小时后,他的发言人帕内尔面对记者镜头斩钉截铁:“部长从未在办公设备使用过该软件。”然而,《纽约时报》曝光的群聊记录却显示,这位防长不仅用私人手机在“家人群”同步战争推演,更让《大西洋月刊》主编意外闯入最高军事决策圈。当作战计划在加密群聊中如野火般传播,这场“技术便利”引发的风暴,正在颠覆现代军事保密制度的根基。

误入“战争直播间”的媒体人——泄密1.0的荒诞剧本


2025年3月11日,《大西洋月刊》主编杰弗里·戈德伯格的手机弹出一条好友请求,用户名为“华尔兹”——与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同名。三天后,他被拉入名为“胡塞PC小组”的群聊,群内赫然躺着副总统、中情局长等18名军政要员。72小时内,这群掌握美国最高军事机密的人,用表情包和碎片化文字“直播”了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计划:F/A-18战机起飞时间精确到分钟,目标GPS坐标附带无人机航拍图,甚至讨论如何向欧洲盟友隐瞒作战细节。

戈德伯格在CNN镜头前亮出致命证据:“赫格塞思发送了‘1215et: F-18s LAUNCH’这样的指令,这就是作战计划!”更荒诞的是,直到他主动退群撰写报道,白宫才承认“技术失误”。这场闹剧暴露的不仅是操作漏洞,更是美军决策层对保密制度的集体漠视——当价值360万美元的梅卡瓦坦克被巴勒斯坦人用奶粉罐炸弹摧毁时,美国最高军事机密竟在民用软件中裸奔。


“家族群”里的战争游戏——泄密2.0的权力密码

如果说第一次泄密是意外,那么赫格塞思的“第二群聊”则彻底揭开权力暗箱。这个名为“防务团队会”的Signal群组,成员包括其妻子(前福克斯新闻制片人)、弟弟(国土安全部联络官)及私人律师。3月15日空袭前,赫格塞思在此同步分享了作战细节:F/A-18的航程安排、备用航线及MQ-9死神无人机的部署节点。


更令人瞠目的是,其妻子詹妮弗多次现身北约机密会议,弟弟菲尔通过跨部门任职规避《反裙带关系法》——这种“家族式参政”将国家安全沦为私人俱乐部的谈资。当民主党议员怒斥“将士兵生命当儿戏”时,特朗普却力挺赫格塞思:“这是假新闻!” 权力庇护下的泄密狂欢,暴露出美国军政体系已陷入“忠诚高于专业”的恶性循环。

加密时代的“科罗廖夫密码”——技术便利与制度溃败

Signal软件端到端加密的光环,掩盖不住五角大楼的系统性溃败。这款开源软件虽能抵御黑客攻击,却防不住决策者的任性:生物识别缺失导致冒名顶替,群成员增减无审核机制,信息自动销毁功能形同虚设。与之形成讽刺对比的是,俄军Burdock战术系统即便存在漏洞,仍严格采用军用加密链路传输数据。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制度失灵。根据《总统记录法》,所有公务通讯必须存档,但Signal的“阅后即焚”让数万条作战指令消失于数据黑洞。当赫格塞思的幕僚警告“勿用私人设备”时,得到的回应是总统的推特声援——技术漏洞不过是表象,政治凌驾于制度才是真相。


华盛顿的“旋转门效应”——泄密丑闻背后的政治绞杀

这场风暴正在撕裂美国政治生态。民主党议员舒默疾呼解雇赫格塞思,共和党却将泄密定性为“内部倾轧”。耐人寻味的是,五角大楼一周内解雇四名部长亲信,而特朗普已秘密物色新防长人选——这场“忠诚审查”实为权力洗牌的前奏。

国际盟友的信任危机更令美国窒息。北约内部文件显示,德国防长要求“重新评估对美军事依赖”,而胡塞武装通过泄密信息调整防空部署,使得美军空袭效率下降37%。当“全球军事领袖”的光环因群聊泄密褪色,美国霸权的技术神话正加速崩塌。

谁在给国家安全敲丧钟?


回看赫格塞思安装Signal软件的那个夜晚,五角大楼的警报系统始终沉默。这或许隐喻着更深层的危机:当加密软件成为权力寻租的捷径,当家族群聊取代正规决策流程,美国引以为傲的国家安全体系已沦为数字时代的“纸牌屋”。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1943年美军用纳瓦霍密码打赢太平洋战争,2025年却因民用加密软件自毁长城。正如网络安全专家凯文·卡罗尔的警告:“再先进的加密技术,也加密不了人性的贪婪。” 这场“信号门”风暴终将过去,但五角大楼的电脑屏幕上,是否还有更多未察觉的致命软件正在运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