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是每年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大电影节”。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新质光影、美美与共”为主题,数十场活动、数百场放映从4月18日至26日相继登场。


大咖云集、星光璀璨、佳片有约、影迷狂欢,开闭幕式在风光如画的怀柔雁栖湖畔进行,全城的电影放映星罗棋布,而更多的主体活动则集中在了京东的“新文化打卡地”朗园Station。


借着《哪吒2》春节以来持续不断的叱咤风云的热度,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人头攒动,人们奔走相伴,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电影节“大师、大众、大节”的氛围。

综观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各种仪式、活动、论坛、放映,有四个突出的特点值得关注。


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年。

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大众的电影、观众的电影,电影因观众而起、因观众而繁荣、因观众而光彩熠熠。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启动了中国电影消费年,各有关方面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观众们看电影提供优惠、提供方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更是调动了充分的全媒介资源为电影鼓与呼。


虽然当今的媒介生态越来越丰富,观众的文化消费和娱乐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但正如许多电影人和传媒平台的运营者所言,电影依然是视听文化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影像美学是不可替代的文化产品。

看电影,不仅仅是消费,更是“养成”,是观照人性、陶冶审美、凝聚共识的最重要的载体。

这正是本届电影节给行业传达的信心,观众在、则电影在。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科技论坛、多场高科技电影展映、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的主题,都涉及到了科技对电影的影响。


实际上,电影一直都是在技术推动下,从无声走向有声、从黑白走向彩色、从胶片走向数字、从拍摄走向制作,电影与科技的发展相生相伴、携手共进。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观众看到了终端技术走向更加沉浸,行业人士看到了制作环节更加智能,产业人士看到了电影未来的科技空间。

传统的“XR单元”本届升级为“无界∞沉浸单元”,给了更多的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以一展风采的机会。许多论坛上,人们都谈到了未来人工智能会带来“降本增效提质”的效果,电影投资、电影制作、电影技术的门槛会逐渐降低,但是电影的创作、创新、创造的要求会水涨船高。


未来做一部电影并不难,就像今天拍一部数字电影比当年拍一部胶片电影容易一样,但是做一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的好电影却是难上加难了。

观众不会因为电影买单,只会为好电影买单。


随着全球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电影拍什么、如何拍、拍给谁看,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无论是国际评委还是大师课,无论是请进来的外国电影还是国家电影局对推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奖励,都体现了电影人“美美与共”的愿望。

越是在风风雨雨的时候,越是需要电影为人们提供相濡以沫的文化温暖。


本届电影节15部参赛入围影片,将这种电影致力于全球文化沟通的使命呈现得非常鲜明。

而18个展映单元,放映了近300部来自世界各地、各时期的优秀电影。


影迷们从全国各地,甚至从世界各地来到北京、来到京津冀地区,选择着不同国别、不同语言、不同类型的自己心仪的经典影片和新影片,超越偏见、超越隔阂、超越差异,通过电影周游世界,通过电影沟通世界,体现了“以影化人”“用爱发声”的最美好的人类情感。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立了注目未来单元,还设立了电影创投、短片单元等等,为更多的青年人“被看见”“被发现”“被关注”提供机会。

众多电影前辈纷纷以各种方式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支持。

保持电影的青春态,需要更多的青年电影人不仅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先进的电影技术,更重要的是有直面社会、直面自我的勇气和方法论,不仅能够表达一代人狼奔豕突的现实人生,也能表达他们孜孜以求的理想人生,在烟火人间中激荡着“诗与远方”。

青年是电影的未来,而北京国际电影节则为青年电影人开启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


电影节只有短短几天,烟花灿烂之后,一切都会渐渐归乎平淡。沉淀下来的中国电影,仍然需要重装出发、负重远行。

电影在变、观众在变、市场在变、技术在变、产业在变,整个世界都在变动不居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哪吒”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电影节也是远远不够的,电影唯有满足人们对好故事的多样化需求、对创新的需求、对表达现实焦虑和人性美好的需求、对影院“必看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需求,才能继续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当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的时候,晓色云开、春随人意,中国电影充满未知、充满期待的新一天,才刚刚开始。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辛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