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德国开始在外国永久部署军队,这是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西方多家媒体纷纷以此类劲爆的标题,报道了德国联邦国防军第45装甲旅当地时间4月1日在立陶宛维尔纽斯郊外举行正式成立仪式的消息。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德国和立陶宛于2023年12月达成一项多年期防务合作计划,根据该计划,德国军队将被永久性部署到作为北约东翼的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目前,已有150名德国士兵驻扎在立陶宛,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500人。
立陶宛与俄罗斯边境的工事(资料图)
2022年初,俄乌冲突一触即发,立陶宛再次选择跟着美国和北约,强力制裁俄罗斯,一刀切断了天然气进口。乍一看这是政治上的“正义之举”,但现实情况却让人心疼,立陶宛90%的能源都依赖进口,结果能源价格直线飙升,居民生活成本蹭蹭上涨。冬天取暖费用竟然涨了三倍,很多家庭不得不缩短取暖时间。城市里接连爆发抗议游行,大家举着标语怒吼:“要生活,不要战争”“别为大国当炮灰”。
据外媒4月3日报道,俄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当天已与美方代表举行会晤。对此,美国的欧洲盟友担心,俄美关系的缓和以及在乌克兰问题谈判中,欧盟国家被边缘化,将对北约构成严重威胁。《华盛顿邮报》3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兼俄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已开始与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举行会晤。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称,双方在华盛顿的“会谈正在进行中”。
俄乌战场(资料图)
2025年,美俄关系进入复杂且微妙的“竞合”新阶段。特朗普政府执政后,积极开展对俄外交,双方通过多轮高层会晤,就乌克兰问题达成关键共识,形成了独特的行动默契。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美俄基于战略利益需求,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重新评估后的必然选择。在立陶宛问题上,美俄的一致行动极具代表性。两国以联合抵制相关挑衅行为的方式,向欧洲“激进势力”发出明确警告:任何试图打破美俄战略平衡、挑战地缘政治主导权的举动,都将遭到联合打压。
乌克兰方面当地时间22日表示,即将在伦敦举行的乌克兰问题会谈将以“欧洲+美国”的方式进行,其中欧洲方面包括法国、英国、德国和乌克兰的代表。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在接受总台采访时表示,欧洲因为担心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中被美国边缘化,力求与美国、乌克兰协调行动,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方案。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停火,主要取决于俄罗斯与乌克兰能否就关键议题达成共识。
毕竟在俄乌问题上,俄罗斯才是能做主的人,美国很清楚这一点。这也让欧洲意识到,自己在这场博弈中的话语权远不如美俄。目前来看,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已经逐渐明朗化。他们一方面试图通过经济手段稳住乌克兰,另一方面则加速与俄罗斯的沟通,以确保自己的战略利益。俄乌谈判的僵局依然存在,各方的分歧也难以弥合。欧洲虽然在谈判中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却无法真正影响局势的发展。这一决定可能会让俄乌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也让欧洲的处境更加尴尬。
欧盟总部(资料图)
一直以来,欧洲在俄乌冲突中都像是个被动的“出资者”——送钱、送武器、接纳难民,却始终没有话语权。美国此前更是把谈判牢牢抓在自己和俄罗斯手里,欧洲只能“看热闹”。欧洲人明白,如果和谈失败,局势升级,倒霉的还是自己。美国可以抽身,欧洲却得面对来自俄罗斯的“反噬”,以及能源、经济和地缘的多重风险。俄罗斯的拒绝与美国的坚持,注定让这场博弈还要持续。欧洲虽然“上了桌”,但到底能不能成为规则制定者,而不是被动买单者,还得看接下来美俄欧三方的较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