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中国在联合国主持召开反对单边霸权会议,向193个会员国发出了邀请函,最终有80多个国家积极参会。
中国呼吁各国共同站出来,做出正确选择,联合行动,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为,随着会议的进行,世界各国开始公开表态,纷纷站队。
参考信源:大河网,2025-04-25,《中国主持召开安理会阿里亚模式会议 反对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
开始公开站队!中国主导193国联合会议
最近,有这么个会,在联合国那地方,由我国牵头开的。
这事儿,外头传得挺热闹,有的说得神乎其神,有的就简单提一嘴。
我们得把这事儿捋清楚,看看背后到底是咋回事,对咱有啥影响。
这事儿得从一个特殊的会议形式说起。
联合国里头,除了安理会、大会那些大家常听说的正式场合,还有一种叫“阿里亚模式”(ArriaFormula)的非正式会议。
这种会呢,灵活性大,不那么讲究规矩,方便大家就某个特定问题,敞开了聊,请的人也可以更广泛,这次中国用的就是这个模式。
今年4月23日,联合国,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主持了一场会议。
会议议题是“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对国际关系的冲击”,矛头直指美国近年来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特别是其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扰乱多边贸易体系的行为。
为开这个会,中国可是下了功夫,给联合国所有193个成员国都发了请柬。
这架势,就是广而告之:我们要公开谈谈这个问题了,大家都来听听,都来评评理。
最后来了多少呢?
消息说是80多个国家。
这里头,既有跟美国关系铁的,也有跟咱关系近的,还有不少是中间派,当然,美国自己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在其中。
这个会议的形式和邀请范围本身就别具一格,采用了非正式的“阿里亚模式”。
这种方式意味着它并非旨在通过一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而更像是一场没有正式约束的讨论会或交流会,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吐槽大会”,但它的级别远高于普通的讨论。
这是在联合国框架内举行的活动,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效力,但其意义非凡。
会议的目的并非立即推出具体的硬性规定,而是将全球反对单边霸权的问题公之于众,尤其是那些通常不敢公开表达不满的国家声音。
为何选择这种方式?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国际背景。
这几年,全球局势动荡不安,特别是经济方面,矛盾不断加剧。
美国自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优先”政策以来,就开始频繁挥舞关税大棒,毫不留情地对中国、欧洲盟友,甚至加拿大、墨西哥等邻国施压。
对许多依赖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国家而言,这种做法无疑让他们的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这些国家开始认识到,仅凭单边主义的强权政治无法实现真正的全球合作与发展,反而会带来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局面。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站出来,通过联合国这一全球性平台组织各国讨论,传递了非常明确且重要的信号。
首先,中国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傅聪大使在会上发言时表示,美国这些年来的做法破坏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冲击了全球秩序,严重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尤其是美国通过关税手段对其他国家施压,这种行为被定性为“单边霸权主义的延续”,实际上是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以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其次,中国坚定主张走多边主义路线。
什么是多边主义?通俗来说,就是在全球事务中,各国平等协商,共同遵守规则,而不是由单一国家主导、任意行事。
中国多次强调,自己始终站在多边主义的立场上,秉持公平正义,维护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
这次联合国会议的举办本身便是对多边主义的实际践行,邀请各国参与就是一种显示合作与共赢的态度。
这次会议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己发声,更多的是为那些受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影响的国家提供一个集体发声的机会。
很多国家可能因为体量较小,或者由于美国的压力和威慑,选择不敢公开与美国对抗。
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具备足够的底气和影响力,能够站出来为这些国家发声,给它们提供支持和信心。
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实际上给了那些一直受到美国贸易霸凌和单边政策困扰的国家一个平台,让它们不再孤单,能够看到自己并非独自面对挑战。
而且,这也是一种战略性提醒:对于那些还在犹豫的国家,面对美国的压迫和威胁,单方面的妥协和退让并不会带来解决方案,反而可能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只有团结起来,集体维护正当权益,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真正发出声音。
80多个国家的参与,虽然不能算是响应热烈,但这个数字并非不值得注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次会议是非正式性质的,完全基于自愿,参加与否并没有强制要求,考虑到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美国的强大影响力,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国家参与,这反映出许多国家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做法深感不满,对多边贸易体系的维护也有强烈诉求。
即便有些国家未派代表出席,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认同美国的政策,可能只是出于现实考虑,选择暂时观望,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
会上具体讨论了啥?除了中国代表的发言,其他与会国家想必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虽然具体内容我们不一定全知道,但可以想见,控诉关税壁垒带来的损害、呼吁维护世贸组织规则、强调自由贸易重要性的声音,肯定是主流。
当然,美国代表也可能会进行辩解,比如强调是为了“公平贸易”或者“国家安全”。
这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本身就是会议的意义所在。
这次会议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哪儿?它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关税的技术性讨论,更像是一次关于国际秩序未来走向的公开辩论。
一边是美国力图维持其主导地位,不惜采取单边措施,甚至破坏自己过去参与建立的体系。
另一边是中国联合其他国家,倡导更加平等、包容的多边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通过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在展示一种不同的风格。
不是强迫你选边站队,而是提出问题,搭建平台,让大家自己来判断,哪种方式更符合长远利益。
同时,也传递了信心。
就像傅聪大使提到的,“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始终向世界敞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这话是说给所有愿意合作的国家听的。
后面那句“我们不惹事,也绝不怕事”,则是亮明了底线:我们寻求和平发展,但也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准备。
这一次会议不可能马上改变世界格局,但它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一个持续努力的一部分。
它显示了,面对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国际社会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它也表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积极和主动的角色,试图提供不同于传统霸权模式的另一种选择。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事儿好像离得挺远,但其实息息相关。
全球贸易顺畅了,我们买进口商品可能就便宜点,我国的产品出口也更方便,工厂的订单就多,大家的饭碗就更稳。
国际关系稳定了,我们也能安心搞建设,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所以,关注这些国际大事,理解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博弈和努力,其实也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
这次联合国会议,它不是终点,更像是一个新的起点,预示着未来围绕国际秩序主导权和发展道路的竞争与合作,将更加激烈和多元。
至于效果如何,各国最终会怎么选,世界格局会怎么演变,我们还得继续观察。
但至少,这次中国是把态度亮出来了,把旗帜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