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位于美国犹他州北部的一处导弹试验场近日发生强烈爆炸,一栋建筑物被毁。报道称,警方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关于爆炸现场人员伤亡的报告。当地政府建议居民避开该地区,官员们仍在调查该事件。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是美国五大军工巨头之一,据报道介绍,该公司主要业务为生产和测试固体火箭发动机。
当日晚些时候,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发布声明称:“今天上午,我们位于犹他州普罗蒙托里的工厂内有一座建筑发生了一起事故,我们正在努力查明原因。在建筑内或附近工作的员工均已确认安全,目前没有重大人员伤亡的报告。”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一位发言人拒绝透露更多信息,也不愿说明被毁建筑的功能及其是否参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生产。诺斯罗普公司的创新系统部门前身为轨道科学公司,目前占据了美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产能的近90%,为美国空军、NASA和商业航天发射活动提供支持。
导弹试验场爆炸发生后的残骸(资料图)
美国军方以“涉及机密”为由,封锁了事故调查的详细信息,这引起了外界对公司及军方反应的种种猜测,也让人们对此次事故的真实影响充满疑虑。“哨兵”洲际弹道导弹被视作美国陆基核威慑力量的核心支柱,旨在逐步取代已经服役超过50年的“民兵-3”导弹。2020年项目启动之际,五角大楼满怀雄心壮志,宣布计划投入800亿美元,在2030年之前部署400枚全新类型的导弹。然而,实际情况与计划相差甚远。由于成本严重超出预期,到2025年,项目预算已暴涨至1410亿美元,较最初计划高出81%。
若继续推进,最终支出可能会接近甚至超过2000亿美元。除了导弹本身的研发与制造,哨兵项目的开销还包括了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射场的改造、训练设施的建设、以及安全系统的升级等多个方面。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复杂的工程技术,还涉及到高昂的维护成本。因此,整个项目进度繁琐且难以控制。尽管如此,哨兵洲际导弹项目依然是美国核威慑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保持核威慑力量的优势,美国需要尽快完成哨兵导弹的研发和部署,确保在未来的战略对抗中能够继续占据上风。
“哨兵”火箭发动机进行点火试射(资料图)
截至目前,“哨兵”导弹连一枚完整的样弹都未能生产。设计阶段的技术难题迟迟未解,导弹的可靠性和性能指标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美军现有450座“民兵”-3导弹发射井无法直接适配“哨兵”导弹,需要大规模重建。这一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还因生产能力不足而进度缓慢。美国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生产高度依赖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缺乏竞争对手和备用供应商。这种垄断格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风险。此次爆炸对“哨兵”项目无疑是雪上加霜,项目进度可能进一步推迟数年。
近年美国军工事故不在少数。比如,2024年,美国通用动力军械与战术系统公司位于阿肯色州的一家工厂发生爆炸;以及美军在范登堡空军基地试射“哨兵”洲际导弹运载火箭,仅飞行11秒就炸了。这些事故都暴露出美国军工产业顽疾,五大巨头瓜分90%军费,缺乏竞争催生技术惰性和安全疏忽;人才青黄不接,年轻工程师流向金融泡沫行业,导弹研发依赖“银发族”,技术传承断裂;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军工企业通过游说操纵政策,项目超支反而成为“要钱筹码”。
导弹发射(资料图)
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暴露了美军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美国长期以来不断加大军事投入,频繁进行军事行动和军备扩张,试图维持全球霸权地位。然而,这种过度依赖军事力量的做法,不仅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也给美国自身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此次导弹试验场爆炸事件,正是这些问题积累的一次集中爆发。
其实美国海军保有的“二次核打击”力量也开始显示出“不靠谱”的苗头了。原本计划于2026年开始取代现役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下一代装备,即“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首艇已延迟至“不会早于2030年交付”,2号艇和3号艇也分别延迟到了“最早在2032年和2034年才能交付”。此时的白宫方面和五角大楼的心情会是如何呢?或许不少美政府官员和军方高级将领,都会在心中暗暗祈祷一句: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可别再出叉子,不然这‘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就真快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