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军的东风导弹旅,是悬在航母编队头顶的炸弹。每个导弹旅下设6个营,每营配备6辆导弹发射车。若10个旅同时开火,一轮齐射可倾泻360枚反舰导弹,形成遮天蔽日的“钢铁暴雨”。
这种火力密度远超美军防御极限——即便是最先进的“宙斯盾”系统,理论拦截率也不足50%,面对分导式弹头和多弹道突防,实际拦截成功率更低至20%。
东风-21D和东风-26B被称作“航母杀手”,绝非浪得虚名。它们的打击速度高达20马赫,相当于每秒6.8公里,从中国沿海发射到关岛仅需12分钟。而且,这些导弹采用中途变轨技术,能在飞行中随机调整轨迹,如同“空中漂移的子弹”,让拦截系统彻底失效。
分导式弹头设计更是“杀手锏”。一枚导弹可携带6-10枚子弹头,在末段分离后覆盖数平方公里海域,专攻航母甲板、舰岛、动力舱等要害部位。即便未被直接命中,电磁脉冲弹头也能瘫痪舰载电子系统,让航母沦为“海上铁棺材”。
美军航母编队通常由1艘航母、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1-2艘核潜艇组成,防御半径450公里。然而,面对360枚导弹的饱和打击,护航舰队的“标准-3”“海麻雀”拦截弹根本不够用。
按每舰携带100枚拦截弹计算,整个编队仅能拦截约800枚目标,而东风导弹的子弹头数量可达3600个。
分析认为,30枚反舰导弹即可瘫痪一艘航母,而360枚齐射足以摧毁3-4个完整编队。若进行第二轮装填(耗时40分钟),两波打击共720枚导弹,那基本这些航母编队就是有来无回了。
东风导弹的“性价比”极高。一枚东风-21D造价约1亿元左右,一轮齐射成本360亿;而一艘“福特级”航母造价130亿美元,护航舰队总价超300亿美元。用相当于6艘驱逐舰的代价,就能摧毁价值千亿的航母战斗群,这种“不对称优势”正是中国“区域拒止”战略的核心。
俄罗斯的教训更印证了这一逻辑:放弃航母竞赛,专注发展“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用1/10的成本实现战略平衡。
尽管纸面数据震撼,实战仍充满变数。恶劣天气可能影响导弹制导,电子干扰会削弱打击精度,而美军“分布式作战”策略正将舰艇分散至更广海域。此外,航母编队可依托舰载机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摧毁陆基发射阵地。
但中国早有应对之策:东风导弹采用机动发射车,能在公路、铁路甚至沙漠快速转移;结合北斗卫星和无人侦察机,实现“发现即摧毁”的闭环杀伤链。
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到东风导弹的锋芒,中国用百年时间完成了对海权逻辑的重构。360枚导弹齐射的背后,是工业体系的碾压、科技创新的突围,更是“以陆制海”战略智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