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3 月的北京还有些料峭,985 高校研究生李敏盯着手机屏幕上的 “简历未通过” 提示,指尖在键盘上悬停了很久。这是她春招以来第 7 次倒在简历关,而理由永远躲在 HR 那句礼貌的 “综合考虑” 背后 —— 她本科就读的双非但院校,像简历上一块洗不掉的墨迹,在无数次投递中成为隐形的拒签印章。抽屉里整齐码放的国家奖学金证书、核心期刊论文,此刻在台灯下泛着冷光,像极了她对 “努力改变命运” 这个信条的困惑。

在某职场 APP 的匿名社区,“第一学历歧视” 的话题下挤满了相似的故事。有人说自己带着 985 硕士学历去面试,刚坐下就被 HR 盯着简历问:“你本科学校为什么没考上 211?” 有人分享自己在大厂实习三个月,转正时却因 “本科院校不在名单” 被婉拒,而同期实习的 “本硕 985” 同事早已收到录用通知。更有人晒出某银行的招聘系统截图,当输入双非但院校名称时,“提交” 按钮直接变成灰色 —— 所谓的 “公平竞争”,在点击鼠标前就已经画上了句点。

企业的筛选逻辑简单得残酷:面对动辄十万份的简历海,HR 们发明了 “学历查三代” 的快捷方式。某互联网大厂招聘主管在行业沙龙上直言不讳:“本科院校是高考筛选的结果,能反映一个人 18 岁前的综合能力。” 这种将高考成绩等同于终身能力的论断,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教育的连续性切成了前后割裂的两半 —— 仿佛考研时的千军万马、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坚、顶会论文的字斟句酌,都敌不过本科院校名称里缺少的 “985” 光环。数据显示,2023 年 985 高校硕士中,37% 来自双非但本科,他们的科研成果均值与 “本硕一致” 学生相差无几,却在就业市场被贴上 “出身不纯” 的标签。

更隐蔽的歧视藏在话术里。当教育部明文禁止 “仅限 985/211” 的招聘条款后,企业学会了打擦边球:有的在岗位描述里写 “优先考虑双一流本科”,有的在面试时看似随意地问 “你本科学校在你们省录取线多少”,还有的干脆在内部系统设置 “院校白名单”,双非但简历连人工筛选的机会都没有。某律所劳动法专员指出,这种 “隐性门槛” 之所以屡禁不止,在于现行法律对学历歧视的界定模糊,企业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 比起错失人才的风险,他们更愿意为筛选效率买单。

这种偏见伤害的不只是个体。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发现,近年来双非但硕士的简历越来越 “卷”:有人本科期间修了 3 个专业,有人硕士阶段发表 8 篇 SCI,有人带着 5 段大厂实习经历,却依然在简历关集体 “消失”。“他们不是在准备求职,而是在偿还 18 岁那年的‘高考原罪’。” 老师的话里满是无奈。当教育的意义被简化为院校标签的叠加,当努力的价值需要用更多的努力来证明,传递给社会的信号只有一个:你的过去比现在更重要,出身比奋斗更可靠。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次招聘分享会上,HR 总监的话发人深省:“我们从不关心候选人本科读什么学校,只看他能否解决具体问题。” 这种务实的人才观,正在被越来越多成熟企业接纳。但在国内,当李敏们抱着精心包装的简历穿梭于招聘会时,依然要面对简历上 “本科院校” 那一栏的审判。他们不是要求特殊照顾,只是希望企业能放下偏见,给那些用三年时间从双非但逆袭到 985 的灵魂一个平等展示的机会。

四月的校园里,樱花开始飘落。李敏在毕业论文致谢里写下:“感谢那个在考研教室熬到凌晨的自己,感谢没有放弃的每一个瞬间。” 这些文字背后,是千万个不甘被标签定义的灵魂。当社会真正懂得 “英雄不问出处” 的深意,当企业愿意摘下学历的有色眼镜,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打破阶层的阶梯,而不是加固壁垒的砖石。毕竟,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从来都不该是他 18 岁那年的考场,而是他 28 岁时眼中的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