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良心的价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只要涉及到公共服务这一块,为什么中国的价格就能打到非常低?
过去二十年,中国人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服务。无论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水电气,出行的高铁、地铁,还是大学学费,价格都堪称是世界良心。
比如电价,长期处于国际较低水平。截至2024年,我国居民电价平均为0.531元/每千瓦时,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8.6%,工业电价也是不到全球平均价的六成。
更夸张的是水价,很多城市甚至多年成本倒挂,堪称白菜价。据国际水协会的调查,用水100m³以内时,我国城市平均用水价格排在世界倒数。最贵的北京等地,也不过五六块一吨。
就拿水来说,虽然说随处可见,但中国非常缺水,一方面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分布不均,或者是地质原因导致饮用水较少,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在人均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还能保障人人都有水用,人人都用得起,背后是中国持续不断地投入供水基建。
举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南水北调。2002年,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正式启动,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供水基建工程只为解决一件事——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让缺水地区的群众也能随时用上干净水。
三条调水线路贯通长、黄、淮、海四大河流,中部、提汉江之水汇于丹江口水库、自流北上,跨越 600 多条河流,建起世界最大的渡槽群,号称水路立交!让长江之水也可天上而来。
东部自扬州江都水利枢纽,抽引长江下游之水,建起世界最大的泵站群, 13 级泵站将水逆流北上,联通京杭水路。
在陕西,为让引汉江之水,越秦岭之险,解渭州之困,在黄金峡水库,将水抬高 100 多米,在秦岭山上凿穿 98 公里隧洞,送水入渭。
2014 年河南大旱,豫南一百多万人即将面临无水可用之困。南水北调干渠,向白龟山水库紧急调水 5011 万立方米,平顶山成为中线工程第一座受益城市。
2017 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 50 余条河流及地下水回填,补水超 100 亿立方米,白洋淀淀区面积扩大到近 300 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水位首次止跌回升。
到今天,南水北调累计为北方送去 720 亿立方米水源,相当于 5143 个西湖水量,沿线 7 省市超 1.76 亿人从中受益。
中国在供水基建方面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水利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15000亿元,显示出中国对供水基建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
随着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利工程总体格局,给中国人带来了相对均衡的水资源利用。
水费自然就比那些看天吃水的国家便宜很多。
一件事,中国人干了几千年
供水工程,是中国人一代接一代,持续干了几千年的一件大事。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幅员辽阔,气候万千,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夏季多雨,洪涝灾害多发。而西北地区则属于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缺水成为了常态,水利工程的兴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力的变化。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中国自古以来就需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如闸、坝、堤、堰、陂、塘、渠道和运河等等。
战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全世界年代最久且唯一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从干旱变成如今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达30多个县市,面积接近千万亩。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途径四省两市,贯通五大水系,带动了沿岸一堆城市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工业化的实现、城市化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让中国在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成就。
说一个很多人不熟悉的“广州西江引水工程”。广州这座城市虽地处南方,也临近海洋,但多年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为514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居然属于缺水型城市。
但广州是一座缺不起水的城市,不仅仅是它作为中国南大门和一线城市,承载了上千万人口,同时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商贸活动,意味着极为巨大的耗水量,哪怕一时半会儿的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无法估量。
在此背景下,西江引水工程便提上日程。西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一大河流,自净能力强,常年能达到国家饮用水Ⅱ类水源水平。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经过多年跟踪调研,反复科学论证,位于佛山三水下陈的河段最终确定为广州新的水源点。
这个工程极为庞大,从佛山三水区取水到广州,途中穿越大小河涌51条,铁路6条,公路28条,桥梁2座,山体10余座,作为地质条件复杂的南方地区,开展大型的输配水工程,难度非常大,技术难点相当多,在广州供水工程建设史上尚无先例。
广州的办法是引水工程输水管道全程潜行地下,好比为广州开辟的一条“地下河”,连接起广州供水的生命线。
经过紧张建设,终于在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迎来了通水运行的历史性时刻,广州西北部居民从此喝上了优质的西江水。
广州从120年前仅有1家日供水能力3万多立方米的增埗水厂,到今天中心城区8大现代化水厂,日供水能力达519万立方米,西江引水工程改变了新一轮的供水战略格局。
这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独特优势。
每一滴水都是时代的答卷
供水工程永远是服务民生与经济发展的。早年香港发生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内地就兴建了东深供水工程。
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供水能力保障了香港、深圳和东莞三地2400多万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时至今日,中国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还有很多
——滇中调水工程、汉江调水入渭河工程、三峡水库调水入汉江工程、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海南迈湾水利枢纽工程等等数不胜数。
供水工程在不断地完善、延伸。只不过相比以前更多的是解决点对点,面对面的问题,现在更多是把供水的边界拓宽,把服务做细。
比如,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沿山区域,由于地形地貌多样、地质结构复杂、人员居住分散等因素,农村居民长期面临季节性缺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山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为此,西安市水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包括改造提升农村供水设施,实施规范化管理,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从而大大提升了水质,农村地区的自来水普及率显著提高,更多偏远地区的居民享受到清洁的饮用水,让山区村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截至 2024 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前,我国自来水农村普及率已高达 90%,全国供水管道已达 110.30 万公里是 1997 年的五倍之多,建国时的近百倍。
当然,农村供水条件日新月异,城市也没落下。
广州、深圳这两个城市是走在全国前列的,率先在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中广泛应用了先进技术手段,依托数字化的手段,建立水源地水质安全巡查机制,对水源保护区和取水口一级保护区实施地面车巡和步行巡查,难以到达区域则运用无人机和无人船实现全覆盖监控。
一旦发现水源出现水质异常,可第一时间与多地环保部门及上下游供水企业协同应对,确保市民饮用水的安全。大大提高供水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性,减少水资源浪费与污染。
而且基于供水云平台强大的物联网系统,对企业接管维护的用户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水压、水量、水质的在线监控,维护人员可动态了解每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实现提前预判、故障报警,也能更好地统筹日常维护,达到供水终端“水压稳、水质优、有人管、有人修”目标。
这些科技利器,让中国供水基建既保持着愚公移山的豪迈,又闪耀着数字中国的智慧光芒,,从“凿龙门”到“云调度”,中华民族的供水史就是一部文明进化史。
结语
今天的中国,正用全球7%的水资源养育着世界20%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奇迹。但奇迹不能永远依靠透支未来维系。
中国的供水基建毫无疑问的强大,但有些地方仍然会有水质不达标、早期的一些水管到现在已经年头将近,开始污染水源,种种问题需要我们去推动解决。
目前,中国城市供水定价仍停留在“保本微利”阶段,难以支撑大规模的供水系统更新和设施投入。
站在2025年的节点,中国供水基建正面临双重使命:既要筑牢“量的防线”——预计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70%,年用水需求再增200亿立方米。更要坚守“质的底线”——人民对优质水、美丽河湖的期待日益迫切。
改革势在必行,但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这个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