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娱乐圈的名利场中,有人靠才华与品德稳坐神坛,也有人因为一念之差落入谷底。

曾以“最美女中音”闻名全国,凭借《西海情歌》红遍大江南北的降央卓玛

如今,却因一场持续八年、历经42次庭审的版权纠纷,被贴上“版权流氓”的标签。

从万人追捧到人人唾弃,她究竟做了什么,让自己的名誉彻底崩塌?



出身平凡,相遇伯乐

1984年,降央卓玛就出生在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一个贫困家庭中,初中时期,降央卓玛选择辍学,告别了校园。

16岁那年,降央卓玛揣着仅有的200元钱,毅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初到北京,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并未让她迷失,迎接她的是现实的冰冷。



降央卓玛在郊区租了间简陋的出租屋,每逢下雨天,屋内便滴滴答答漏个不停,床铺、衣物常常被打湿。

为了生计,降央卓玛在酒店找了份服务员的工作,从最基础的擦桌子、洗碗做起。

但即便身处这样的困境,降央卓玛并没有减少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开始喜欢上了唱歌,工作间隙,别人在闲聊休息,她却在角落里默默练声,一遍又一遍地琢磨发声技巧。



直到2003年,酒店筹备一场重要晚会,邀请了专业歌手演出,可就在晚会即将开场时,歌手却意外缺席。

正当大家焦头烂额之际,降央卓玛毛遂自荐,鼓起勇气站了出来,她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一首《格桑花》从她口中唱出,醇厚而独特的女中音瞬间征服了全场。



台下观众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场演出,让当地县领导也被降央卓玛的歌声打动,当场建议她前往甘孜州歌舞团。

到了歌舞团之后,她又拼命备考,成功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在川音的日子里,她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在校园的角落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发音、气息。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刀郎听到了降央卓玛的演唱,被她独特的女中音深深震撼。



刀郎主动找到降央卓玛,指导她演唱技巧,带着她合唱《手心里的温柔》,还默许她翻唱自己的作品《西海情歌》,甚至介绍各种商演机会给她。

在刀郎的帮助下,降央卓玛的人气逐渐攀升,开始在音乐圈崭露头角。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首歌曲竟然成了让二人决裂的导火索。



版权纠纷

降央卓玛巧妙的将藏族喉音技巧融入到《西海情歌》,苍凉悠远的歌声仿佛带着听众穿越雪山草原,不少人听后都感慨“像是亲眼看见了歌里的故事”。

从2012年到2014年,她在大大小小387场演出中,把这首歌当成压轴曲目,几乎场场必唱。

那几年,大街小巷、商场店铺,到处都回荡着降央卓玛版的《西海情歌》,以至于很多年轻听众误以为,这首歌天生就该由她来唱,压根不知道原唱其实是刀郎。



面对这样的误解,降央卓玛始终没有公开澄清,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在翻唱过程中,从未向刀郎支付过任何版权费用。

在网络平台上,刀郎的原版歌曲能免费试听,而降央卓玛的翻唱版本却设置成付费收听。

有人算过一笔账,仅平台播放分成加上商演报酬,降央卓玛靠这首歌获得的收入相当可观,可这些收益都与原创者刀郎无关。

起初,刀郎念及往日情谊,没有立刻追究,但随着侵权行为不断扩大,为了维护自己的创作权益,他不得不选择拿起法律武器。



对簿公堂

当法院传票送到降央卓玛手中时,她却辩称是主办方要求演唱,自己并非故意侵权,可明眼人都知道,作为专业歌手,在商演合同中明确作品版权归属是基本常识。

这场版权官司一打就是42次,从证据收集到法律条款的辩论,刀郎团队步步为营,凭借扎实的版权证明和法律依据,次次在法庭上胜诉。



然而令人咋舌的是,即便官司败诉,降央卓玛在后续的演出中依旧没有停止演唱《西海情歌》,仿佛想用拖延战术逃避责任。

这场持续多年的版权拉锯战,终于在2024年1月迎来了终局。

法院经过多次审理,最终作出判决,要求降央卓玛及其合作公司,必须对刀郎和版权代理公司进行相应赔偿。



判决结果一经公布,舆论瞬间沸腾,网友们纷纷谴责降央卓玛的侵权行径,“版权流氓”的标签被牢牢贴在了她身上。

曾经邀请她商演的主办方纷纷取消邀约,品牌方也迅速终止合作,撤下所有代言广告。

曾经红极一时的“草原歌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连小型商演都鲜少露面。

面对事业的断崖式下跌,降央卓玛选择淡出公众视野,回归家庭。



现状

如今社交平台上,降央卓玛偶尔会分享一些日常生活,带孩子、做家务、侍弄花草,试图展现自己平淡的生活状态。

有粉丝猜测,她这是在为复出试水,想用“回归家庭”的温情牌重新赢得大众好感。



但大多数网友并不买账,评论区充斥着指责:“做错事就想躲起来,凭什么原谅?”“赚够了钱就想全身而退,哪有这么容易!”

如今的降央卓玛,想要重回巅峰几乎不可能。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所有艺人上了一堂代价惨痛的课:想要在娱乐圈长久立足,能力固然重要,但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