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稀土出口管制再升级,首次通过“长臂管辖”直接向韩国施压,要求其禁止向美国军工企业出口含中国稀土的产品,若韩国企业违背禁令,将面临严厉的制裁措施。



这一举动,直接将中美科技博弈推向了新的维度,也把美韩即将举行的半导体合作推向了“风口浪尖”。



中国这样做,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韩国又会如何在美中之间选择?



中国“长臂管辖”

早在2019年,当贸易战的硝烟开始弥漫之时,中国官方媒体就曾暗示,可能会动用“稀土武器”,当时,美国长期以“长臂管辖”干涉中国贸易,限制中国企业向其认定的“流氓国家”。



这种霸道的行径,早已引起中国的不满,如今,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长臂”伸向美国的盟友韩国,这不仅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回击,更是中国维护自身利益,捍卫国家主权的必然选择。

2025年4月4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正式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及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所有相关出口都需要申请特殊的许可证。



表面上看,这是对特朗普政府加征145%关税的直接回应,实际上,这体现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以及保护日益重要的稀土资源的战略意图,毕竟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拥有无可撼动的优势。

定向施压

韩国5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镝、铽等重稀土的依存度更高达80%,三星、LG等企业的半导体、电动汽车、显示器生产线均需中国稀土材料,若中国断供,韩国制造业可能重演2010年日本“生产停滞、成本飙升”的危机。



而美国要求韩国在半导体、国防等领域“选边站”,韩国计划将半导体产业规模扩大至33万亿韩元,但其核心技术依赖美国,而稀土供应链却由中国掌控。

4月22日,在韩美会谈前夕,中国发出警告,不得向美国国防公司出口含有中国稀土的产品,否则将面临制裁,这并非空穴来风,《韩国经济日报》披露了这一消息,指出中方已经向相关企业发出了信函。意在迫使韩国在“安全依赖”与“经济生存”间做出抉择。



这次警告并非针对所有行业,而是精准地指向了韩国的几个关键产业,电力变压器、电池、显示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和医疗设备,这些产业都高度依赖中国稀土,一旦断供,将遭受重创。

韩国现代重工已暂停向美国出口含稀土的雷达部件,三星、LG则启动应急储备,但专家警告“6个月缓冲期不足以应对长期断供”,若韩国企业违反中国禁令,可能面临市场准入限制、原材料断供等制裁,甚至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面对外媒的追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不了解相关情况”,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应,更增添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结合此前中国加强中重稀土出口管理措施的举动来看,中国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要利用自身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反制美国的“长臂管辖”,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全球产业链震荡

美国87%的武器系统依赖中国稀土加工环节,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现有稀土储备仅能维持6个月,B-21轰炸机项目因稀土短缺导致成本超支。



首批145架采购计划可能缩水,F-35生产线也面临延期风险,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因稀土价格上涨,一季度亏损4.77亿美元,凸显供应链断裂的连锁效应。

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因稀土磁体供应延迟,量产计划受阻,欧盟高性能磁体库存仅能维持3-5个月,被迫加速非洲稀土开发,全球稀土价格在管制实施后一周内飙升30%,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



美国启动《国防生产法》,资助本土稀土项目,目标2030年实现50%自给自足,澳大利亚、加拿大加速采矿,但精炼技术不足。

意识到对中国稀土的过度依赖,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供应链多元化,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盟都在加速开发自身的稀土资源,并努力提升加工能力,然而,这条道路并非坦途。



他们面临着技术瓶颈、环保问题以及高成本等诸多挑战,短期内,这些国家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取代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结语

在21世纪大国竞争中,资源控制权与产业链韧性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中国的稀土战略,并非简单的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其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步。



对韩国而言,盲目追随美国可能付出“砸饭碗”的代价,而深化对华合作虽能保障供应链,却需承受地缘政治风险。

谁控制稀土,谁就掌控了工业革命的命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能力将是生存发展的终极壁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