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结婚登记数为89万对,较去年第一季度的196.9万对减少了107.9万对,同比下降居然超过了54.7%,创下自1986年以来、也就是说近4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就是中国当年三年大饥荒时期,惨烈程度估计也就是如此吧。
为提高结婚率,有关部门也是拼了,除了简化结婚手续,竟有地方政府破天荒地开始发钱了。2023年8月,浙江某县开始给结婚登记且符合条件的夫妇1,000元奖励;2025年1月,山西某市开始给具备一定条件的新婚夫妇1,500元奖励。还有的地方正在发放价值不等的礼包或鼓励其他地方发放结婚消费券。
看来很清楚,年轻人不想结婚,没钱就是主因,和丈母娘没关系。
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不结婚一直在让丈母娘和彩礼背锅。如今有网民指出,“谁让你们这几十年净宣传丈母娘经济”。实际上,这个环节还不是决定性因素。有专家表示,“结婚奖励……是降低结婚、生育、养育、教育等婚育成本的一个体现”。可见,生育、养育、教育孩子才是婚育成本的大头。
老百姓说“没钱买米”,你却反问“为何不食肉糜”?
不结婚不生孩子,那么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干啥?
当“老鼠人”。
过去几个月以来,一种名为“老鼠人”(rat people)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许多年轻人在视频中分享他们几乎不出门、不工作、整天躺床的生活状态。微博上“老鼠人”相关话题,点击率已突破千万。
在一段流传广泛的视频中,一位年轻女子分享了她的“老鼠人日常”:上午11点20醒来,下午1点20吃外卖,2点继续小睡,傍晚点奶茶,喂猫后继续回床上,晚上吃饭、看剧,凌晨2点半再入睡。
她在视频结尾说:“人怎么能这么快乐呢?”
“老鼠人”每天日夜颠倒,除了维持生命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吃饭、上厕所等活动,其余时间要么在睡觉、要么在玩手机,其他的事情能拖就拖,也没什么需求和目标。
然而,这种充斥着低能量、拖延症、轻微摆烂的状态,却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网友们更是集体认领了“老鼠人”这个称呼。不少网友留言说,“感觉自己变成了老鼠人,不学习、社交、不锻炼,吃了睡睡了吃,唯一的爱好就是逛微博抖音,把自己搞得神神叨叨的。”
在过去经济发展的年代,在中国的大城市里,也曾经出现过被称为的“鼠族”打工人,但情形与现在“老鼠人”迥然不同。以前说的“鼠族”,一般指北上广打工一族,他们住地下室、挤公交、条件差,但起码那时候他们觉得生活是在往上的,哪怕苦,也觉得有希望、能熬出头。但现在的“老鼠人”不一样,他们不一定穷,但普遍是精神状态很低迷,关键觉得未来会更差,看不到希望。过去的“鼠族”是更多讲社会底层的生活,今天的“老鼠人”实际上是一种悲愤式放弃。“我不要太累,因为我累是没有用的”。“鼠族”是曾经奋斗过的社会底层,阶层虽低总归还可以尝试奋斗改变命运。但“老鼠人”则是骨子里的消极,已丧失动力。“我不卷、不信、不管”,不参与、不配合、不再相信那一套靠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说法了。
这种生活态度被认为是“躺平”文化的延续,是对高强度工作和社会竞争压力的逃避。在中国经济放缓、青年失业率高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退出“卷王”战场,进入“摆烂”模式。
“老鼠人”背后的一个核心背景:失业高、内卷严重、前途模糊,年轻人开始低能量地活着了。而“老鼠人”这个标签,其实也饱含了当代年轻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力感与心理焦虑。许多人用“半开玩笑”的方式,表达出“既摆烂又想改变”的矛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