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4月14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陕西调研,并在西安主持召开座谈会。
关税战、贸易战和科技战叠加的国际背景下,陕西被视为中国开放战略的重要观测点之一。
在此观察坐标系中,X轴是重构亚欧经贸版图的通道革命,Y轴是科教融合锻造的创新策源引擎,Z轴是产业跃迁构建的安全发展屏障。
正如上述调研行程,覆盖西安浐灞国际港、三星半导体、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隆基绿能等,聚焦开放、产业与科技三大维度,凸显陕西战略价值的同时,仔细剖析,发展意志与窗口机遇亦蕴藏其中。
01
“保护主义逆流越强烈,我们扩大开放的决心越坚定。”
在西安浐灞国际港,丁薛祥如是强调,并对陕西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寄予厚望。
据国铁集团数据,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4985自然列,同比增长25.1%,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全国领先。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班列开行量突破2.6万列的城市,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
特别是中国-中亚峰会之后,在落地政策推动下,开往中亚方向的中欧班列(西安)数量显著增长(2024年开行804列,其中去程676列、回程128列,同比增长14.4%),且通过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等枢纽建设,实现了运行时效和双向货流的优化。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崛起,折射出陆权通道不断飙升的战略价值。
在传统海运受阻、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陕西依托"枢纽+通道+网络"的立体化物流体系,将汽车、光伏组件、消费电子等"中国制造"源源不断输往中亚五国及欧盟市场,同时带回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
这种双向畅通的贸易流,不仅对冲了传统海运风险,更在"一带一路"沿线培育出新的产业协作网络。三星半导体二期项目投产等案例证明,陆路开放通道正在重构亚欧大陆产业地理。
与此同时,“班列+产业+贸易”的临港经济生态,也在浐灞国际港茁壮成长。
以落户于此的康佳智能家电总部为例,截至2024年年底,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出口的康佳白色家电共有41个专列,近19万台产品。
相较某些国家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重塑产业链,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坚定,特别是向西开放进程中,西安浐灞国际港作为战略支点,撬动亚欧大陆经贸合作新格局,堪称开放意志的生动体现。
关税战、贸易战不得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多国近期主动调整对华战略,西班牙与中国签下32项合作大单,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开绿灯”,从经贸规则到产业链合作纷纷“向东看”。
这也意味着,亚欧合作有望迎来机遇窗口期,浐灞国际港的战略价值还将持续飙升。
02
再说产业升级。
在调研正泰智能、隆基绿能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过程中,丁薛祥表示,“产业体系完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体系完备的本质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浪潮中的战略定力,以及全球化退潮风险下的产业安全发展屏障。
所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持续构建和扩大这种优势?
以光伏产业为例,过去短短数年,中国光伏上市企业数量从30多家猛增至130多家,产业链矛盾亦日益凸显。
如何走出“内卷式”竞争?
隆基绿能给出的答案是,坚持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未来发展,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尽管BC产品尚面临市场接受度的挑战,但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已表示,预计到2026年底,隆基国内的电池产能将全面切换至BC电池,届时BC产品的销售将占据公司总销量的70%以上。
正如丁薛祥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就此而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案例更为典型。
该院定位新型研发机构,近年来探索形成“三位一体、股权激励、资本运作、母体控股”的发展模式,成功孵化公司40余家,其中西部超导、凯立新材、天力复合等已登陆A股市场,另有多家公司挂牌新三板。
再如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智能电气创新中心”,产品和标准输入“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
其实不难看出,这些陕企正在揭示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既不是对西方技术路线的简单追赶,也非传统要素驱动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规则重构、生态再造,在全球化逆流中开辟新航道。
03
产业升级必然带来科技和人才的新需求。
陕西是科教资源大省,拥有高等院校111所,在校生201.81万人,专任教师8.4万人;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和学科总数分别居全国第四、第七;18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陕西大有可为。
实际上,这也是国家当前大力推进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本质。即通过制度设计打通“知识创造-技术转化-产业应用”链条,构建“市场需求牵引研发方向、技术突破重塑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升级”的螺旋上升体系。
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该校近年来积极探索的“三项改革”,不仅真真切切的推动"把论文写在国之重器上",强化了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而且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成效显著。
列举一组数据:
2020年至2024年7月,西北工业大学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1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67家,7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孵化企业成为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铂力特、华秦科技已实现科创板上市,羚控科技、因诺科技、博恩生物等15家公司估值过亿(在陕11家),吸引社会资本(含融资)22.38亿元。
“尊重和运用市场规律,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大创业投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三项改革”所蕴含的理念,其实也是在调研西北工业大学时所重点强调的。
从重构亚欧经贸版图的通道革命,到产业跃迁构建的安全发展屏障,再到科教融合锻造的创新策源引擎,区域政经观察人士表示,这场陕西调研之行,恰似在时代变局中投射的“三棱镜”,同时揭示出陕西在国家战略版图中的新篇章。
(图片来源:浐灞国际港、隆基绿能、西北工业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