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1月23日(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改元洪武,明太祖就此开启了“大明”时代。

同年8月,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占元大都(北京),把元廷赶出了中原,元朝成了“北元”。



1373年,元朝最后一位摄帝师(即代理帝师)喃加巴藏卜首先宣布归顺明朝,明朝就此招抚藏区。

原文赏析:
汛扫幽、燕,芟除秦、晋,
史略:太祖以河南平,乃北巡汴梁,召诸将授方略,取元都。徐达等分布士马,经略河北,檄山东诸将悉会于东昌。达遂由中滦渡河, 卫辉、彰德悉下,进收磁州, 取广平路,又克赵州, 取临清, 东昌。诸将皆来会,于是大军北发,下德州, 克长芦, 逾直沽, 舟师步骑,夹河而进, 大破元兵于河西务,遂入通州。

【译文】{明军迅速扫平幽州、燕州,清除秦州、晋州。}

《史略》记载:太祖朱元璋因为黄河以南已经平定,就向北巡视汴梁,召集各位将领,传授给他们作战策略,目标是攻取元朝的都城。

徐达等人分派兵马,精心策划攻打河北地区的行动,并传令山东的各位将领全部到东昌会合。

徐达从中滦渡过黄河,攻下卫辉、彰德,接着又攻占磁州,夺取广平路,又攻克赵州,攻取临清、东昌。

各位将领都前来会合,大军向北进发,攻下德州,攻克长芦,越过直沽,水军和步兵骑兵,沿着河的两岸进军,在河西务大败元军,于是进入通州。

元主由居庸北走上都, 徐达督诸军进至元都,攻齐化门, 填堑登城而入,军民安堵。于是遣兵守居庸、古北诸阨口, 以断敌人窥伺之道,复下永平诸路以固东藩,然后旋师西讨,取保定、中山, 下真定,趣太行, 选将守要害, 并收未附诸山寨,于是井陉、故关及平定州诸险隘次第就平。

【译文】元顺帝从居庸关向北逃往上都,徐达督促各位将领进兵到元都,攻打齐化门,填平护城河登城而入,城中的军民都安居不动。

朱元璋派遣兵力驻守居庸、古北等关口,切断敌人窥探的道路,再攻下永平各路来巩固东面防线;

然后回师向西征讨,攻取保定、中山,攻下真定,直逼太行山,选拔将领守卫要害之地,并收编尚未归附的山寨。

于是井陉、故关以及平定州等险要关隘也陆续平定。

又檄河南守将冯宗异等由怀庆徇太行, 宗异遂克武陟, 下怀庆,拔盌子城, 取泽、潞二州。扩廓遣兵分道拒守。会元主召扩廓出太原,由保安入居庸 侵燕京,扩廓引众而东。徐达等谋曰:「燕京守备足以拒敌,今若乘其不备,直抵太原,倾其巢穴,彼进不得战,退无所依,引兵还救,为我牵制,必成擒矣。」

【译文】朱元璋又命令河南守将冯宗异等人从怀庆沿太行山进攻,冯宗异攻克武陟,攻下怀庆,攻取盌子城,占领泽州、潞州。

扩廓帖木儿派遣兵力分道据守。

正遇上元顺帝召扩廓帖木儿出太原,由保安进入居庸关侵犯燕京,扩廓帖木儿带领部队向东进发。

徐达等人商议说:“燕京的守备力量足以抵抗敌人,现在如果乘他们不备,直接抵达太原,摧毁他们的老巢,他们进不能与我们交战,退又没有依托之地,只好领兵回救,这样就被我们牵制住了,必定能够擒获他们。

遂由平定径趣太原,扩廓自保安还救,军于城西,达等袭败之。扩廓北走,遂克太原。常遇春等追至大同,扩廓复西走甘肃,大同亦,于是南收汾州,入霍州,进克平阳,略定隰、绛诸州。 二年克河中府,山西悉定。乃造浮桥,由蒲津渡河, 克同州, 趣鹿台, 渡泾、渭, 军于奉元城北。奉元降,进向凤翔,李思齐遂弃城奔临洮。

【译文】明军从平定县直接前往太原,扩廓帖木儿从保安州返回救援,在太原城西驻扎军队,徐达等人击败了他们。

扩廓帖木儿向北逃跑,太原被攻克。常遇春等人追击到大同,扩廓帖木儿又向西逃往甘肃,大同也被攻下。

接着明军向南收复汾州,进入霍州,攻克平阳,大致平定隰州、绛州等地。

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攻克河中府,山西全境平定。

明军建造浮桥,从蒲津渡过黄河,攻克同州,进军鹿台,渡过泾水、渭水,在奉元城北驻扎军队。

奉元投降后,军队继续前进,攻打凤翔,李思齐弃城逃往临洮。

时张思道在庆阳,诸将议先取之。达曰:「庆阳城险兵悍,未易猝拔。思齐乍走临洮,众心未固,以大军蹙之,彼不走绝徼,则束手降矣。临洮克,旁郡可不攻而下。」遂趣陇州,克之,进取秦州及巩昌,前军抵临洮,思齐果降,庆阳闻之震恐。

【译文】当时张思道驻守在庆阳,各位将领商议先攻取庆阳。

徐达说:“庆阳城地势险要,兵士强悍,不容易迅速攻下。李思齐刚刚逃到临洮,人心不稳,如果我们用大军逼迫他,他要么走向绝路,要么束手投降。临洮一旦攻克,临近郡县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于是军队迅速进攻陇州并攻克,接着又攻取秦州和巩昌。

前锋部队抵达临洮,李思齐果然投降,庆阳听说这个消息后吓傻了。

会扩廓引兵窥境,出没平凉。徐达遣顾时等略兰州以西,自引军入安定, 克会州, 下静宁、隆德, 道萧关 取平凉。会张良臣既降复叛,达遂趣泾州,分命诸将抄其出入之路,又以精兵守原州断其外援,庆阳平,扩廓等皆远遁,陜西悉为王土。三年,复诏达等东西进讨,平元遗裔,于是刘益亦以辽阳来降。自是穷追远讨,威行漠外矣。

【译文】正值扩廓帖木儿率领军队窥视明朝边境,在平凉一带出没。

徐达派遣顾时等将领攻略兰州以西地区,自己率军进入安定,攻克会州,攻下静宁、隆德,经过萧关攻取平凉。

恰好张良臣投降后又反叛,徐达进军泾州,分别命令各位将领抄掠敌军出入的道路,又派精兵守卫原州,断绝敌军的外援。

庆阳平定后,扩廓帖木儿等人都逃得很远,陕西全境都成为明朝的领土。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下诏令徐达等人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军讨伐,平定元朝的残余势力,就这样刘益也率领辽阳投降。

从此,明朝军队穷追远讨,威名远扬到沙漠之外。

太祖尝从容谓徐达等曰:「向者朕图北伐,或劝朕先平羣寇,后取元都;或劝朕直走元都,兼举陇、蜀,皆非朕意。朕所以命卿先取山东,次及河洛者,先声既震,幽、蓟自倾。且朕亲驻大梁止潼关之兵者,知张思道、李思齐皆百战之余,未肯遽降,急之非北走元都,则西走陇蜀,并力一隅,未易定也。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元众胆落,不战而奔。然后西征张、李,二人望绝势穷,不劳而克。惟扩廓犹力战,以拒朕师。向使未平元都,而先与角力,彼人望未绝,声势相闻,困兽犹斗,胜负未可知也,较之士诚、友谅,事势正相反,用兵固不可以一例论也。」

【译文】朱元璋曾经从容地对徐达等人说:“从前我谋划北伐时,有人劝我先平定各地盗贼,再考虑攻取元都;也有人劝我直取元都,同时攻取陇蜀地区,这些都不是我的意思。

我之所以命令你们先攻取山东,再攻取河洛地区,是因为我们的声威一振,幽州、蓟州就会自行崩溃。

而且我亲自驻守大梁,阻止潼关的兵力,也是因为知道张思道、李思齐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不会轻易投降。

如果逼得太急,他们就会向北逃往元都,或者向西逃往陇蜀,他们如果合力据守一个地区,就不容易平定了。

所以,我们出其不意,调转兵锋向北进军,元军胆寒,不战而逃。然后我们向西征讨张思道、李思齐,他们两人绝望后,就不战而降了。

只有扩廓帖木儿还奋力抵抗,拒绝投降。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先平定元都,而是先与扩廓帖木儿决战,那时他的部众还未崩溃,声势浩大,就像困兽犹斗,胜负还很难说呢。

与张士诚和陈友谅相比,战场的形势是正好相反的。所以用兵打仗,是不可以一成不变啊。

端倪解析:

朱元璋在元末乱世之中崛起,先是统一江南,再在1367年派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

历时一年,不仅收复中原,还攻克大都(北京),元朝全国性统治时代结束,燕云十六州也被明朝收回。

朱元璋的北伐策略非常明智,他首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攻取河北,进而攻克大都(北京),最后再攻下山西,军队直奔西北。

这样高明的战略手段,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成功北伐。

朱元璋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对张思道和李思齐的平定采取了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的战略。

对张思道,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进攻关陇地区。在攻击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蚁尖山寨。

明军通过精心的战术部署和招抚,最终成功瓦解了山寨的守军,蚁尖山寨发生内讧,吴庸诱杀王居义、小锁儿后率部投降。

对李思齐,朱元璋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他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将北取中原直取大都,然后转兵西向,关中诸将人心涣散,战役就可平定。

在攻打陕西过程中,明军迅速占领关键军事要地,成功俘获李思齐,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思齐降明。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再次大败北元大将王保保,俘虏北元官员近2000人。

此时元顺帝已经驾崩,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率领残余势力退往和林。经此一战,北元实力大损,势力全面北缩。

朱元璋的成功得益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也离不开他的个人才能。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而且时代局势对他非常有利。

例如元朝在全国各地养马,不局限于一地,所以朱元璋虽然在江南崛起,但战马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此外他的对手元朝,虽然军队战斗力强大,但是内斗激烈,这样的形势,对朱元璋的帮助太大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