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下目—粪金龟科(上):蜣螂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金龟下目

金龟总科

粪金龟科

粪金龟科(学名:Geotrupidae)又称蜣螂。滚粪成球而在其中产卵,幼虫在其上取食的一种金龟科甲虫(如粪金龟)——俗称“屎壳郎”。迄今全球已记有约600种,我国的记录近100种。成、幼虫一般食牲畜粪便、尸体、腐木或腐生菌类。


1.形态

多数中到大型,椭圆形、卵圆形或半球形。体色多为黑、黑褐或黄褐色,不少种类有蓝、青、紫、绛等金属光泽,或有黄褐、红褐等斑纹-体腹面多毛。头大,前口式,触角11节,鳃片部3节。唇基大,上唇横阔。上颚大而突出,背面可见。前胸背板大而横阔。小盾片发达。鞘翅多有深而显著的纵沟纹,也有纵沟纹消失者;前足胫节扁大,外缘多齿至锯齿形,内缘有1个发达的距。中、后足胫节外缘有1-3条横脊,各有2枚端距:跗节通常较弱。爪成对,简单。腹部可见腹板6个,臀板不外露。有些属性二态现象显著,其雄体之头面、前胸背板有发达角突及脊状横突。成虫、幼虫均以哺乳动物粪便为食,亦有成虫危害葡萄的嫩芽、叶和藤的记载。成虫有趋光性,多于粪堆下垂直打洞,到一定程度再打若干支洞,然后运粪入支洞并产卵于其中,幼虫生息其中直至羽化。

2.习性

粪食性金龟包括蜉金龟科,蜣螂科、粪金龟科,是金龟总科中食性甚为特殊的类群,一般统称蜣螂。与植食性金龟不同的是成虫和幼虫没有食性或生境的分化,自然界内草食动物或牲畜粪便是它们唯一的可以利用的食物资源。成虫具有发达的嗅觉器官和特殊的体躯形态结构,能敏捷地发现粪堆分散的场所,快速地聚集粪块,制作粪球,开掘地道,营建巢穴,转运,贮藏粪堆和产卵抚育幼虫等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特定行为。在草原和牧区草场内,粪食性金龟对清除草食动物粪便,改变粪堆内生物群落结构,消除蝇蛆如牛粪角蝇的孳生环境,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很大的潜力。因而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尤其在非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蜣螂的生物学,特别是亲代集粪能力和抚幼行为成为许多昆虫生态学家研究的中心之一。

3.生物学

成虫有趋光性,多于粪堆下垂直打洞,到一定程度再打若干支洞,然后运粪入支洞并产卵其中,生息其中直至羽化。

4.用途

粪金龟科:此科世界上已知约有550种,我国现有种类尚未十分清楚。以粪金龟成虫做为中药材,早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近代中药铺也有出售,药材名称—大将军。此科药用的代表种类为粪堆粪金龟。

粪金龟类成虫、幼虫均以牲畜和大型草食动物粪便为食物来源,成为草原、牧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清除转化牲畜粪便,改善牧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畜牧业发达国家,非洲动物自然保护区,近20多年来都深入开展蜣螂区系分类,生物学,生态学和利用的研究。1978年澳大利亚昆虫学家M.M.H.Wallace曾来我国考查访问,并从我国引进食量大、集粪量大的神农蜣螂在牧区释放建群。

5.蜣螂

蜣螂(学名:Catharsius molossus),是鞘翅目蜣螂科蜣螂属的节肢动物。


(1)物种学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蜣螂,一名蛄蜣;《本草纲目》记载其释名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本草衍义》记载其有大小两种,大者为胡蜣螂,今用胡蜣螂。蜣螂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小儿惊痫瘈瘲,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但无具体用法、配伍及使用禁忌等内容。

用铲状的头和桨状的触角把粪便滚成一个球,有时可大如苹果。初夏时蜣螂把自己和粪球埋在地下土室内,并以之为食。稍后,雌体在粪球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也以此为食。虫体一般呈圆形,鞘翅短,腹部末端露出。5~30mm长。色深,有的具金属光泽。雄虫头顶有一长而弯曲的角状突。在24小时内吃的食物可超过本身的体重。因为能加速使粪便转变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质的过程,所以对人类有益。

见于古埃及许多绘画及首饰中的甲虫形护符描绘的是一种蜣螂Scarabaeus sacer. 其中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起源学说,蜣螂代表太阳,所滚的粪球代表地球。蜣螂3对足共30节(实际上该种仅20节,与之近缘的种方具30节),代表每月的30日。

(2)形态特征

全体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表面有鱼鳞状皱纹,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两侧有复眼,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前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中部有横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钝角状,两侧端各有齿状角突1枚,在齿突前下方有一浅凹,其底部光滑无小圆突,浅凹外侧有一较深的凹,底部小圆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见;前翅为鞘翅,相当隆起,满布致密皱形刻纹,各方有7条易辨的纵线;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红色或褐黄色纤毛,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雌虫外形与雄虫很相似,惟头部中央不呈角状突而为后面平、前面扁圆形的隆起,顶端呈一横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近似直线,两侧端不呈齿状突角,且只有外侧的深凹,明显可见。

栖息在牛粪堆、人屎堆中,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动物之尸体及粪尿等。有夜间扑灯趋光的习性。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分布江苏、浙江、云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区。


(3)生活习性

蜣螂,勺状头型昆虫,可将粪便变成球型。它们将卵产在此球状粪便上并将卵掩埋,这样可使幼虫在孵化时,有现成的食物供应。

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它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树汁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产在腐叶土里,约10天后,幼虫便破卵而出,以腐叶土或动物粪便为食,幼虫不断成长,第二年七月化为蛹,约20天后变为成虫。

蜣螂属昆虫纲、鞘翅目,体黑色或黑褐色,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复眼发达,咀嚼式口器,触角鳃叶状,有3对足,足适于开掘,有2对翅,前翅角质化,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

在非洲大草原上,当雨季雨后的第四天夜里,成千上万只蜣螂就会从地下钻出来。

大雨过后,大象贪婪地享用着新生的植物,可是消化系统难以承受这突然增大的负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奉还到地面上。巨蜣螂是蜣螂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它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大象的粪便。

刚出穴的蜣螂,马上就可以飞起来寻找食物。蜣螂的身长约七到八厘米,它的身体前半部分极坚硬,即使是碰上一只很大的雕鹄也很难被摧毁。为了寻找大象,蜣螂常常要飞行很远的路程。一旦它嗅到了大象粪便的味道,便会一直沿着大象行走的路线追下去。当蜣螂追到目标之后,就会将翅膀一缩,猛地摔落到地面上,然后调整身体开始奔跑。蜣螂并不是真的在吃大象粪便,因为它无法吞食这些坚硬的东西,它只是食用大象粪便中的微生物和营养物。

蜣螂也叫圣甲虫,意为神圣的甲虫。它的技巧是将粪便滚成一个小小球,推到安全的地方去享用。与圣甲虫不同,巨蜣螂采取另一种策略。它先是在地面上大吃,然后再着手在地面下挖一个小小的贮藏室,把象粪推到那里边紧紧地封好。

圣甲虫那训练有素的口器,开始起来可以像一台滚轧机一样从纤维中分离出美味纯淳浆来。

从雨季一开始蜣螂们就成堆地聚在象粪上,有时,一团象粪上竟扑着40多只蜣螂及4万多只其它的甲虫。

每天,大象们在平原上留下数百吨象粪,后面跟随着蜣螂大军。一部分象粪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劳动使得土地肥活起来。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巨蜣螂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在蜣螂们出洞前三个星期,它们已经交配完毕,准备生育后代了。雌蜣螂在粪堆下挖出一个坑道,然后把土推到地面上,堆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土堆。这个坑道连接一个地下室,这是它们贮存食物的地方。雨季一开始,蜣螂每天都要从事这项劳动。在此期间,它对食物十分节省,终日忙着为生儿育女做准备。

在它的头顶上有一个“大铁铲”,叫唇基。用它可以刨松土壤,然后用前足把身体下面疏松的土推到身体后面去,再下一步,就是想尽办法,把土推到地面上去。

挖掘一个贮藏室通常要用2-3个小时,而且只有雌蜣螂自己动手。它争分夺秒地挖着,因为放在地面上的食物在太阳的照射下很快会变质。挖掘一个能够贮藏全家所需食品的贮存室,需要搬运的土方量相当于蜣螂自身体重的400倍。

搬运象粪的办法之一是雌蜣螂背过身去,用双腿一点一点地退着行走,把东西运下去。雌蜣螂把食物运到坑道中,然后再由雌蜣螂背到贮藏室里。

尽管雌蜣螂已经安全地将食物贮存在地下,但还是不能休息,它立即还要挖掘一个坑道,这个坑道要挖在贮藏室的里面。第二个通道需要延伸得很长,它的终点将是雌蜣螂的产房,这又是一项艰苦而浩繁的工程。

雌蜣螂把后腿支撑在通道的一边作为支点,然后用它铁铲般的头在坚硬的土中打出一个洞孔来。通道的宽窄仅能容下它的身体,并且只是单行道。所以两只蜣螂交会时,就会出现一些麻烦。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是背对背地错过。其中一只蜣螂必须抓住通道顶,通常这个角色由雌性扮演。

它开始挖掘另外一个洞室,这间屋子将有一只鞋盒那么大,这也是它所挖掘工作的最后一部分。先要挖一个比它身体稍大的通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向不同角度拓展空间。积土运走后,蜣螂对洞壁和洞顶进行修整,清理。在过去的12小时中,它已搬运了超过自身体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贮存的食物都要搬进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着它的食品堆周围又挖了一个容纳它身体的空隙,然后蜣螂封住这只洞的尾端,以保证里面的温度。

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着。它已经滚好了两个孵化球,又开始制作第三个球了。每作完一个球体,它都排下了一个卵在球体内,球体内的卵约2毫米长,6天后,它就会孵化出来。

雌蜣螂前足把粪球分开。将它产下的第三只卵放到小粪球中。它将新产下的那只卵封闭好,以防坏死。它需要修正这些卵粪球。它用前足轻轻地拍打纤维性的食料,同时用它的后脚转动着小球,就这样一边拍打,一边转动,粪球越来越光滑。

球内的幼虫把身体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转动,不停的进食。里面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这给幼虫发育提供了条件。

雌蜣螂总是来回依次轮流滚动着它的每一个孵化球,并慢慢地用土把它们盖起来。它来回地翻滚,以便使每一个小球能与潮湿的地面接触。雌蜣螂伸出后腿,比量着每一个球的大小,这对于保持每一个子女有足够的食物是至关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盖着小球,这层外衣保证里面的幼虫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里生长。

经过几个小时的不停滚动,小球包上了一层红色的粘土,它保护着里面的小蜣螂,这个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长发育的好地方。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