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筱晓

最近,网友@小红回村种地了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段视频:由于自己20多岁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农村老家种地,被妈妈说“连个工作都没有”,但他却自我调侃“打了几十份工”。电视维修员、通讯录转移大师、APP商店下载经理、电子社保卡驻村办理大师……通过视频画面能看出,这些工作,实际上都是帮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处理一些微小但又会明显影响他们生活的事情。

该视频很快在网上走红。在评论区,有人佩服“小红”的勇气,有人称赞他的善良,还有人觉得他做的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帮老人解决生活难题当然是善举,不过除了这些没工资的“职业”,“小红”就真的没有工作吗?身在烟台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4年前回到村子,现在负责600亩土地的种植。所以,准确地说,他的工作是回乡创业。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在农村创业的人员超过了1200万人。相比传统农业劳动者,这些创业者的优势在于善于利用新技术提升农业产量、质量,能用新路径对外营销、增加销量,而这些正是传统农业急需填补的短板。

其实,给村里的老人当司机、修电视、取快递,只算是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捎带手做的“副业”。从近年来的报道看,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帮农户改良作物、用直播或电商平台拓宽销路的例子已不鲜见,而由此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乃至农村面貌改变等,则是“新农人”工作更深远的意义。

虽然身兼数职,在“小红”的视频里,他并不觉得自己是“一味付出”的一方,反而说“村子需要我,我也需要村子”。的确,在职业选择自由的当下,年轻人能够长久待在农村,必然是因为那里有足够吸引他们的东西。可能是一个经长期发展有良好基础的产业,可能是与创业项目相匹配的气候及位置条件,可能是再先进的机器、技术也无法取代的一代代传承的经验、手艺。所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农村,这句话里的广阔既体现在地理上,也体现在年轻人的心理上。

在接受采访时,“小红”说种地很累,但自己状态很好。其实,这段实质上在描述“需要与被需要”的视频,揭示了一个对大多数人都有所启发的道理:只要所做之事于人有益,自己又能从中有所收获、觉得有价值,那么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就都有其不可被忽视的意义。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