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DeepSeek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法治温情题材短剧《法官的荣耀》。
出品 听花岛/导演 范博洋/编剧 三台/主演 刘美含、霍青/集数 5
听花岛普法短剧《法官的荣耀》聚焦乡村巡回法庭,围绕一老一少两位法官——老法官张志民和法官助理林子涵展开,生动讲述了五个真实感人、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小案件,向观众展现了基层法官的平凡与伟大。剧集以现实主义手法诠释普法主题,在真实的案件素材、高度还原的乡土场景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中融入喜剧元素,探索了“短剧+普法”的精品化之路。
《法官的荣耀》采用了现实题材长剧的制作方式,全程实地拍摄,服化道高度贴近日常,村民对话采用方言,真实还原基层法官的工作环境。比如,“鸡飞狗跳”的开场、巡回法庭上吃西瓜的村民、果树下悬挂的国徽、灶台边普法的法官,这些“接地气儿”的场景和人物呈现了真实的乡土中国,也展现了基层司法工作的人情味儿和烟火气。
剧集打破传统普法作品的说教感,以轻松诙谐、温暖感人的方式讲述严肃的法律故事,实现共情和宣传的双赢。剧中,林子涵逐渐理解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带有人情的温暖。因此,她在面对家暴受害者时没有搬出法条,而是以女性的同理心,引导受害者亲手点亮维权的火把。剧中类似的情节处理,呈现了基层司法工作者在情、理、法之间的专业权衡,在恪守法律原则的同时彰显司法人文关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普法,让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戒尺,而成为民众手中实实在在的维权工具。
美中不足的是,《法官的荣耀》采用了短剧常见的“冲突前置”的模式,虽然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但情节反转流于程式化,整体结构中规中矩。部分情节设计“戏剧性有余,而逻辑性不足”,如第二集利用“养子身份”制造强戏剧性冲突,但人物转变的内在逻辑牵强,未能摆脱短剧叙事套路的窠臼。
尽管如此,《法官的荣耀》仍以微短剧的“小切口”,诠释了法治中国的“大主题”,做到了“微而不弱、短而不浅”,释放了微短剧在法治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能量。它激励着更多人尊重法律、信仰法律,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法治社会。
作者:王艾彤 上海戏剧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研究生
指导老师:肖湘宁
技术支持:DeepSeek x 派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