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的黄山松涛间,一场改写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的绿色变革正悄然书写——
4月24日上午,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在黄山市举办。活动现场颁发省级林业碳票5张,覆盖我省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滁州、黄山、宣城、六安、安庆等市。
记者获悉,碳票持有人滁州市皇甫山国有林场、祁门县西武岭国有林场、宣州区宛陵林场、霍邱县西山林场、岳西县康馨祥公司等单位分别与徽商银行、省生态环境集团等质押授信或碳减排量认购单位进行现场签约。
这一场景,恰是安徽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
一张张看似普通的碳票,不仅是安徽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凭证,更承载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时代使命。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这一创新举措彰显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为全国林业碳汇交易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林业碳票,这一概念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还稍显陌生,但它却是安徽在林业碳汇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
碳汇,简单来说,就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林业碳票,则是将这种无形的碳汇价值以一种有形、可量化的票据形式呈现出来。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林业碳票是指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通过科学的计量和评估,每一张碳票都对应着一定量的碳减排量,这些碳减排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
安徽地处华东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覆盖率较高,拥有丰富的碳储量,碳汇增长空间巨大。经测算,2023年全省林木植被碳储量1.9亿吨,其中森林碳储量1.5亿吨。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安徽意识到,林业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实早在2021年,滁州、安庆、宣城、淮北等地相继印发《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为碳汇交易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随后,安徽林业碳票交易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滁州市以林业碳票为质押物的“碳票生态贷”,单笔交易金额100万元;宣城市分别备案2笔林业碳票累计14万吨;安庆市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替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0.77万元;淮北市两家高排放企业购买6000吨林业碳票,交易金额总计72万元。
此次颁发省级林业碳票,是安徽基于对自身丰富的森林资源的深刻认识和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又一次积极践行,也解决了不同地区林业碳票的项目方法学和核证机制不统一,导致跨区域无法互认,缺乏广泛流通性,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森林蓄积量每增长一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在山区林场,多年来,林场职工们坚守岗位,精心呵护着每一片森林。他们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强森林抚育管理,使得林场的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生态功能日益增强。此次获得林业碳票,不仅为林场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林业碳票有助于提高林农和林业企业参与森林经营的积极性。在过去,林农和林业企业主要依靠木材销售获取收益,对森林的生态价值认识不足。而林业碳票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森林的另一种价值——碳汇价值。这将促使他们更加注重森林的保护和培育,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卖木材”到"卖空气",从生态保护到价值实现,林业碳票这一制度创新,正在书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
为了协调联动、统筹推进林业碳汇发展工作,形成合力,安徽已于近期出台《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全流程规范省级林业碳票的计量、申请、制发、交易、抵销、融资、监管等环节,组织编制全省林业碳汇发展规划,逐步构建方法学体系,把牢碳票计量监测关口,推进林业碳汇稳步发展。
未来,我省将开展林业碳票多场景应用,同时也助力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制度设计、场景创新加试点示范,探索打通碳普惠消纳渠道,推动林业碳票碳减排量“化整为零”,提升林业综合效益率,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和产业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林业碳票这一创新制度的不断完善,安徽的绿水青山必将释放出更加磅礴的生态红利,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安徽智慧。(记者 史睿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