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拍摄的资阳濛溪河遗址群考古发掘现场。 新华社发


程应杰(右一)与队友在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国犀化石


部分石器


花椒化石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刘可欣李雨心)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是继2021年度甘孜稻城皮洛遗址之后,四川又一旧石器遗址成功摘得这项国家级考古大奖。
  “濛溪河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很多空白,对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说。同时,它也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包含丰富石器与动植物遗存的“百科全书”式遗址。
  濛溪河遗址群分布在资阳、川东丘陵地区、沱江支流濛溪河沿河两岸。2021年9月,洪水冲垮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即濛溪河遗址)所在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踏查发现了这处面临洪水严重威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2022年至2023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4年开展第一次主动发掘及调查工作;并同步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极为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古环境与年代学等科学信息。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濛溪河遗址的年代为距今约8万年至6万年,遗址群的主体年代为距今10万年至5万年。此前,在东亚和东南亚极少发现距今10万年至5万年的遗址和相应的文化遗存,而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填补了这个时间段的考古证据,成为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研究领域的关键时间、空间及人类行为、文化的重要依据。同时,遗址群的发现还从某种意义上反驳了“非洲起源说”,证明了人类早期发展的复杂性。
  该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发现的系统用火证据、空间利用证据,以及带有刻划痕迹或穿孔的石块、动物骨骼、植物果实等,描绘出了东亚古人类生存生活的画面:该遗址发现的十余件带有明确刻划痕迹的遗存,是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集中、系统性出现的象征性行为证据,称得上是东亚古人类探索世界留下的“最原始记录”。

解读
濛溪河遗址群
或改写人类进化与扩散的理论

  数万年前的远古世界,会是一幅怎样的图卷?当时的人类,如何生存于天地之间?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极为罕见地保存下了比较完整的远古社会场景,其出土的丰富石器及动植物遗存等,近全景式地呈现出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
  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
  濛溪河遗址的相关发现为何能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相较于去年,今年有哪些新进展、新发现?国内外罕见的埋藏条件,能为考古工作提供哪些可借鉴的经验?日前,该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在濛溪河遗址现场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

国际罕见发现
是“百科全书”式遗址


  “濛溪河遗址距今8万年至6万年,处于早期现代人演化关键阶段。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特殊的饱水环境下发现这个遗址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说,有机质极难保存,但濛溪河遗址群目前发现的有硅化木地点已达86处,这是世界罕见的。
  同时,遗址群包含了丰富的石器和动植物遗存,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包含丰富石器与动植物遗存的“百科全书”式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中期唯一发现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埋藏了一系列国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的证据。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多项空白,对研究东亚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重要作用。
  “它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陈星灿说。

反驳传统理论
讲述“走出非洲”前的故事


  现代人从哪里来?目前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说法,占据主流的是“非洲起源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由非洲直立人进化而来的智人,在约6万年前从非洲出发,抵达世界各地,成为现代人的祖先。这些早期智人也沿着亚洲南部海岸线迁移扩散,最终抵达东亚。
  原本生活在东亚的古人类,长期被认为相对“滞后”:或是体质上的相对较弱,或是智慧发展程度不够,他们因难以适应剧烈气候变化而消逝。来自非洲的智人,取代了东亚古人类,成为东亚人的祖先。既往考古学家在东亚和东南亚极少发现距今10万年至5万年的遗址和相应的文化遗存,也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这个假说。
  然而,濛溪河遗址群的出现,却为另一种观点(多地区进化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在前两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基础上,考古工作者不仅将遗址群第1地点(即濛溪河遗址)的年代向前推至距今约8万年至6万年,还在资阳、内江、遂宁、绵阳等地,先后发现了与濛溪河遗址文化类型相似的遗址点,构建起了共计100余个点位、主体年代在距今约10万年至5万年、跨区域的濛溪河遗址群。这些东亚古人类的故事,发生在传统理论中的“走出非洲”以前。

再现古人生活
构建一本完整的“食谱”

  留有罕见丰富遗存的濛溪河遗址,提供了考古学上的证据,让考古工作者得以探索距今8万年至6万年古人类的生活状态。
  郑喆轩介绍,对植物遗存的浮选和辨认工作仍在进行中,目前从濛溪河遗址中发现的植物已达37科53属。在遗址考古现场,不同种类的植物遗存被分类保存在无数个小方格中,包括了接骨草、筋骨草等药用植物,以及葡萄、乌蔹莓等浆果类植物遗存等。
  在动物遗存方面,发现了亚洲黑熊、中国犀、剑齿象、水鹿、水牛、貘、中华鳖、蛇、鲶鱼等多种动物种类。有趣的是,遗址还出土了目前人类遗址中最早的花椒。“难道四川喜麻喜辣的基因,从那时候就埋下了?”郑喆轩打趣地说。这些动植物遗存的出现,将人类的广谱经济向前推进了数万年。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后,这些东亚古人类又在想什么?带有明确刻划痕迹或穿孔的遗存,记录了他们对世界最初的想象。
  在此前的发掘中,濛溪河遗址曾出土了一定数量、带有人工痕迹的骨骼碎片。例如,带有“十”字形或“X”形刻划痕迹的骨片,或是带有连续刻划痕迹的骨片。经过近一年的发掘,这类带有刻划痕迹遗存的数量已发现较多,其中比较明确的已上升至10余件。除了刻划行为,考古团队还发现了带有穿孔行为的橡果和骨片。这是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首次发现集中、系统性的象征性行为证据,展现了东亚古人类意识及行为的复杂性。
  这些刻划和穿孔,都是早期人类在不同介质上、有意识的尝试。尽管现在无法解读这些线条和穿孔背后的准确含义,但郑喆轩在谈及这一方面内容时曾提到,可以将其解读为“最原始的记录”:这个族群已有余力,也有思维,对世界展开想象,希望能留下些什么。
  甘孜稻城皮洛遗址研究成果显示,距今约20万年前的人类已有能力登上青藏高原,并在高原上生存下来;距今约10万年至5万年的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展现了东亚古人类克服严苛的生存环境、用智慧和勇气在大地上立足的壮丽画卷;距今20万年至5万年的射洪桃花河遗址地层清晰、埋藏状况完好,考古工作者期待着它能揭开更多的历史细节……在四川大地上,东亚古人类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渐揭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特写
破译石头版无字天书
濛溪河掀起旧石器考古“青春风暴”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年代主体为距今约10万年至5万年。
  在遗址考古现场,与濛溪河先民对话的,却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考古人。
  这群考古新青年,在四川旧石器考古领域掀起了一场“青春风暴”。2024年,资阳濛溪河遗址考古队荣获了第27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在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前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濛溪河遗址,听濛溪河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程应杰讲述他们与古老先民的隔空相遇。

充满想象力的石器

  2019年从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90后”程应杰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了旧石器考古工作中。
  那些其貌不惊的石器,能给程应杰带来无限想象,成为考古工作中破解远古奥秘的“无字天书”:因为它们蕴藏着百万年间人类起源的密码。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往往需要考古人员依据遗迹现象进行推测。“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一看就知道应该是作为容器使用。但普通人看到石器,可能觉得就是个‘破石头’,用旧石器的知识来解释,它可能是用于切割,甚至可能用于钻孔,会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程应杰在采访中数次感叹自己的幸运。在2019年川藏铁路文物调查过程中,1949年以来青藏高原第一件明确的手斧被发现。在对康定、理塘、稻城等地进行了系统调查后,2020年5月,稻城皮洛遗址的“石破天惊”,为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掀开了新的一页。而程应杰恰好在这时加入,成为四川旧石器考古团队成员之一。

重现先民“安逸”生活

  近年来,四川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点300余处,填补了省内10个市州的旧石器考古空白。其中,2021年因洪水“重现”的资阳濛溪河遗址,因其丰富的石器,前所未见的动植物遗存、刻划线条和穿孔的遗物等,成为焦点之一。从2022年开始,程应杰便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水落石出”的濛溪河。
  “一年365天,我差不多有300天都在这里。”每天早上9点不到,程应杰便开始工作,直到下午6点野外考古工作结束,再开始室内整理和清理的工作,一直到深夜。
  截至目前,濛溪河遗址发现的遗物包括3万余件石制品和18万件动物化石及碎屑,6万余颗(件)植物种子,2000余树木相关遗存。还有更多的遗存等待考古人员清理。这些丰富的遗存,正在为后人构建出一个东亚古人类生活的历史场景。
  在濛溪河遗址度过的日与夜里,程应杰试图通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件石器、每一粒植物种子、每一处刻划痕迹,遥想远古的濛溪河先民,是如何在这里栖息、生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