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在美伊谈判陷入僵局时,伊朗外长阿拉格突然火速访华。

中方安排紧凑,双方在北京举行了闭门会谈。

这次访问不仅时机特殊,背景也格外复杂,美伊之间刚刚结束第二轮会谈,第三轮又临时推迟。

伊朗的这一举动,无疑在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在对美谈判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情况下,伊朗正在尝试借助外部力量重塑自身的战略空间,而中国,正是它当前最为倚重的合作对象。



美伊会谈

美国和伊朗的接触虽已重启,但节奏混乱、基调强硬。

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强调所谓“选边站队”的逻辑,要伊朗在回到谈判桌与遭受军事打击之间做出选择。

为了体现所谓的威慑力,美国不仅在中东部署了双航母编队,还调集了具备核打击能力的B-2轰炸机。

种种做派,显然是试图通过高压手段逼迫伊朗让步。但这种赤裸裸的军事胁迫并未奏效,反而激发了伊朗更强的危机应对决心。

面对巨大压力,伊朗迅速做出回应,不仅加快了导弹部署,全军进入备战状态,还加紧与中俄两国的接触,试图寻求新的战略支撑。

在与中国会晤过程中,伊朗外长就美国的极限施压明确表达立场,强调伊朗不会在威胁中屈服,不会在压迫下妥协。

更重要的是,他当着王毅的面,呼吁中方在当前局势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帮助推动局势向着和平与稳定的方向发展。



伊朗之所以选择在此时访华,既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安全层面的考量。

美国对伊朗实施的“二级关税”严重影响了伊朗的经济命脉,原油出口受限,通胀加剧,民众生活陷入困顿。

在美方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内,伊朗正遭遇系统性的封锁,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重要经济体,无疑是伊朗打破困局的重要伙伴。

此次访问中,阿拉格齐明确希望中方在能源合作、金融通道与贸易机制方面提供具体帮助,并推动落实双方早已签署但执行进展缓慢的25年战略合作协议。



而安全层面上,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美国与以色列多次通过军事手段打压伊朗支持的武装力量。

伊朗的“抵抗之弧”战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挤压。从加沙到也门,从黎巴嫩到叙利亚,几乎每一个重要节点都遭受猛烈打击。

这使得伊朗迫切需要寻求战略缓冲区,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支持。

当面表态



中方在中东事务中一贯秉持中立、公正的调解立场,近年来又成功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更是在巴以问题上积极调停。

正因如此,伊朗选择把话说在北京,是希望在这一关键时刻借助中国的力量“对冲”美国的单边霸凌。

王毅在会谈中重申了中国的一贯立场,指出中方始终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以武力施压推动政治议程。

他强调,中东不是大国博弈的角斗场,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伊核问题的妥善解决,而不是靠战舰与炸弹决定国家命运。



在伊核问题上,中国呼吁有关方面相互尊重,展现诚意,以实质性行动恢复谈判信心。

这种坚定而清晰的表态,无疑为伊朗带来了强有力的信号和精神支撑。

中伊之间的这次互动,也不仅仅止步于眼前的危机应对。在多边机制的布局上,伊朗也展现出浓厚兴趣。

去年,伊朗成功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现在又向金砖国家表达加入意愿。

从双边协作到多边联动,伊朗正在加快“去美元化”“去西方依赖化”的步伐。

而中国在这其中的角色,正从经济伙伴向地区规则制定者、机制平台塑造者逐步演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伊会谈中,伊朗明确表示愿就“对抗霸权”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双方均强调要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西方制裁体制的锁喉。

例如,探索以本币结算、建设区域贸易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内容或将在未来逐步落地,成为撬动地区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杠杆。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伊之间的这种战略互动也可能引发美国新的打压。

从过去经验看,每当中国与伊朗合作深化,美方往往就会以“危及地区安全”为由大肆炒作,并推动相关国家实施跟随制裁。

但如今,中伊两国都已历经磨砺,有了足够的政治准备和应对手段。双方看重的是战略自主性和合作确定性,而不是对某一方的妥协。

可以说,伊朗此次访华,既是一次紧急调度的外交操作,更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对表。

它标志着伊朗不再单纯寄希望于美方的让步,而是更加主动地构建起多元化外交与经济体系。

在这场围绕核问题的拉锯博弈中,伊朗明确了自己的底线,也理顺了未来的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