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 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在钦州,中山路与一马路交汇处,一座玻璃展示棚静静矗立着。它像一个“结界”,将斑驳墙体温柔环护。路过的游客,总会被吸引,好奇这“结界”之中,藏着怎样的秘密。
这里是钦州宋城墙遗址公园,属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东临平陆运河的粼粼水波,南接一马路的市井烟火,占地不过600平方米,却装着千年钦州的厚重记忆。
钦州宋城墙遗址公园。
记者驻足玻璃幕墙前,凝视残墙。它们高3.8至4米,身姿倔强。墙上“宋城墙、明城墙、清城墙”的标牌,恍若一把密钥,打开时光之门,带人们走进钦州古城的悠悠岁月。
午后斜阳洒下,墙里的夯土砖石被切成一面古镜,有的泛着雨过天晴的釉色,有的似留着烽火台的余温,不同朝代的修缮痕迹,都映在其中。“结界”的悉心保护,让古墙免受风雨侵蚀和时间摧残,千年前的气息,仍在砖缝间轻轻流转。
城墙的发现,充满戏剧性。
2020年,施工人员在拆除一马路危房时,意外与它相遇。惊讶之余,他们立即停工上报。经专家勘察,这段城墙竟经历四个时期的建设与修缮,历史的层叠痕迹清晰可见。
“古城墙始建于宋代,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缮。”钦州市博物馆馆长林卫峰介绍,经抢救性发掘,发现了灰坑、墙体遗迹。这一发现,丰富了钦州古城的史料,更彰显出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钦州城图记载,古城墙周长2000米,城墙上建有22座窝铺(守城士兵的宿舍),820个垛口。明清《钦州志》也提到,钦州古城始建于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毁于民国。明朝时,先后15次增建、改建,经历洪武增扩、景泰增高、成化增楼,弘治塞西门,正德治濠堤、万历改子城、天启改东门的变迁。
“钦州城址最早在今钦南区久隆镇上东坝,后迁至南宾砦,也就是现在的灵山县旧州镇,宋仁宗天圣元年才迁到如今的钦州古城。”钦州市作协主席谢凤芹说,提到迁城,就不得不说向海图强第一人——徐的。
千余年前,旧州镇地势高、林木密、瘴气重,疫病频发,且远离海水,水路交通不便,制约着经济发展。
时任钦州军事推官的徐的,调研后大胆向朝廷提议,将州城迁至临江滨海的安远县,也就是如今的钦州古城。这里空气清新,光照充足,能减少疫病;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与东南亚互市,也利于巩固海防。
迁城之举得到朝廷准许,宋仁宗任命徐的负责迁城事宜。于是,在旧州镇办公387年的州治,迁至钦州出海口的安远县,建成了“州城有九丘、全城状如龟”的格局。
一座新城,就此开启千年蜕变,迈出向海图强的第一步。
自宋代迁城以来,农业、渔业高产丰收,渔民们常说:“出门两手空空,归来鱼虾满仓。”宋朝还在钦江岸边设立国际贸易市场——当时唯一海上通商的博易场,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历史车轮滚至近代,精彩仍在续写。
1919年,又一位立志强国兴邦、渴望经略海洋的伟人,将钦州再次向海推进,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把钦州港规划为中国“南方第二大港”,为钦州人勾画了一个海洋梦。
为了实现梦想,钦州人敢试敢闯,历经30余年艰苦创业。如今,钦州港集装箱码头如钢铁森林,自动化桥吊精准起舞,国际航线通达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
从徐的迁城、修城墙、挖沟渠,到孙中山规划南方大港,再到如今平陆运河即将贯通江海……一步步蜕变,跨越千年的时光。唯一不变的,是人类不断探索的心,和向海问路、向海图强的坚定步伐。
无人机镜头下,一边是古老沉静的钦州古城墙,续写海洋文明的古老篇章;一边是蜿蜒奔流的平陆运河,演奏向海而兴的现代旋律。二者跨越时空对话,激起千年蓝图的现代回响。看,这座滨海古城,正在大笔书写新时代通江达海的壮阔诗篇。
报纸版面截图。
▍图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图文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科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署名或删除。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