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底,广东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79.23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6.77万件,累计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0.47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906.46万件,均居全国首位。

知识产权制度是现代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广东在高价值专利等四项核心指标上均位居全国首位,这不仅是一组令人瞩目的数字,更是广东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型的生动写照。广东的经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关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新生态培育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战略工程。

广东知识产权保护最鲜明的特点在于构建了“全链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往往聚焦于侵权发生后的司法救济,而广东则创新性地将保护关口前移,形成了覆盖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生态系统。

全省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昆仑”“护航”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检察机关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广东高院在全国首次发布“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率先引入港澳调解组织化解跨境知识产权纠纷;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大量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有效震慑侵权行为。

这种全链条保护模式大大降低了维权成本,提高了侵权代价,为创新者吃下了“定心丸”。

知识产权的真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运用。

在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广东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的特色路径。

广东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2024年全省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突破3000亿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促成交易金额近百亿元;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超过200家,形成覆盖评估、交易、投融资的完整服务体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针对中小企业创新“融资难”问题,创新推出“专利贷”“商标贷”等金融产品,让“知产”真正成为了“资产”。这些举措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使创新投入能够获得合理回报,形成了“创新—保护—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澎湃动力。

广东通过建设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等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聚集,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作为全国经济与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广东以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知识产权强省”为目标,深化粤港澳三地协同,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流动。通过签署实施粤港、粤澳知识产权年度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系列品牌活动,广东形成了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一系列成效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翅膀”。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环境,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广东未来可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