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景德镇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一网民为吸引眼球,利用热点事件博取流量,冒充“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在社交平台发布涉案相关视频。目前,公安部门已责令其删除虚假信息,并依法对其进行处置。
所谓“廖某某案”,指的是近期在江西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的“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2024年10月,肇事者廖某某因和他人发生口角,于是开快车泄愤,导致一家三口被撞身亡。
案情的细节非常悲惨,去世的夫妻均系独生子女,孩子还不满一岁。这起案件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人们对肇事者谴责,也对受害者报以极大的同情。
但没想到的是,这却被一些“流量贩子”盯上了。有人看到这背后的关注度,又想把这当作一门流量生意。于是冒充肇事者父亲的账号便出现了,想方设法蹭热度。
不可否认,社交平台释放了网民对公共议题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多元社会意见的表达。然而,社交平台的传播特性也使得一些用户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形成“流量至上、唯利是从”的风气,为了博眼球、引关注无所不用其极。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在众多热点事件中,总有一批社交平台账号乱舞,对流量趋之若鹜,而流量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利益黑洞。殊不知,假冒身份、造谣传谣等,已是实打实的违法行为。国法无情,岂容挑衅!
杜绝“寄生”,斩断“黑手”,防止“蹭流量”,监管要有力,平台要给力,用户要齐心协力。惟其如此,才能让流量“既不枯竭,也不决堤”。
编辑: 秦扬轲
责编: 赵歆